“我们是海南媒体的!”蒯曼一愣之后,体坛“隐性老乡”现象背后的温暖
“想对海南的观众说点什么吗? ”记者大哥一脸自豪地亮明“海南媒体”的身份,刚打完比赛累得够呛的蒯曼愣了一下,脑袋上仿佛缓缓冒出一个问号:“啊? 海南? ”这幕有点可爱又有点温馨的场景,让人忍俊不禁。 后来才咂摸出味儿来,这哪是简单采访,分明是“老家人”在认亲啊。
在海南媒体和球迷心里,这位海南大学的学生,平时总带着海南“独苗”林诗栋满世界打比赛的姑娘,早就是“自己人”了。 有时候,运动员自己可能都没太在意,但在某个地方,已经有一群人悄悄把你当成了他们的骄傲和牵挂。
这种事儿在体坛还真不少见。 就拿巴黎奥运会竞走冠军杨家玉来说,她夺冠后,一下子成了“香饽饽”。内蒙古作为她的出生地,直接送上了一套价值260万的豪宅;她长期训练所属的北京队,自然也是与有荣焉;更有趣的是,因为她嫁到了江苏,江苏也欣然称她是“江苏的骄傲”;甚至连她母亲的出生地重庆也加入了“认亲”行列。 这场景,真应了那句“富在深山有远亲”,但也着实透着一种“甜蜜的烦恼”。
游泳冠军潘展乐也遇到过类似的“归属之争”。 他夺冠后,关于他到底是永嘉人还是鹿城人,两地网友可是好好争论了一番。 永嘉方的网友理由很充分:他父亲是地地道道的永嘉人,老家在永嘉县桥下镇昆阳乡前山头村,村里都挂满了祝贺横幅。鹿城方的网友则摆出事实:他从小在鹿城长大、上学训练,户籍也在鹿城,温州市委市政府都去鹿城区他家里慰问了。 这场“抢儿大战”一度挺热闹,还有安徽网友因为潘展乐的外公是安徽人而来“凑热闹”。 最后,还是有明白人点出:“格局呢?这可是打破西方垄断的项目,潘展乐是中国的骄傲! ”
这种认同,很多时候超越了简单的地域籍贯,成为一种情感的联结。 全红婵在东京奥运会一战成名后,回到老家,场面更是盛大。 族长开宗庙迎接,族谱上给她留了整页特写。 更夸张的是,一下子冒出了好多自称是亲戚的人。 这种现象,既让人看到成功后带来的巨大关注,也折射出复杂的人情世态。 全红婵的妈妈就曾感慨,嫁过来这么多年,一下子才知道有这么多亲戚。
这种“认亲”现象背后,有家乡人民发自内心的自豪感,也难免掺杂着对“名人效应”的考量。 一枚奥运金牌带来的关注度和潜在价值是巨大的。 但无论如何,对于运动员而言,这种来自特定群体的、带着浓浓乡情或特殊缘分的认可,是一种非常具体而温暖的慰藉。
这种基于“家乡”认同的凝聚力,不仅体现在对顶尖运动员的关注上,更在群众性体育活动中迸发出巨大能量。 比如2025年夏天火爆德州的“德BA”篮球联赛,就是以县(市、区)为单位组队,主打“为家乡荣耀而战”。 草根球员们穿上印着家乡名字的球衣,看台上挤满了摇旗呐喊的乡亲。 宁津的小伙子特意从美国飞回就为参加家乡队的首战;天衢新区幼儿园的萌娃啦啦队穿着定制球衣表演;夏津领队在赛后向观众分发香油、椹果茶等特产,说“输赢事小,推广事大”。 这场赛事成了连接人与城的情感纽带,一位来自齐河的锅炉工张师傅的话很朴实:“能穿上印着家乡名字的球衣,是我这辈子最骄傲的时刻。 ”
类似的,南宁的“邕BA”篮球赛也紧紧围绕“为家乡荣耀而战”的主题。 青秀区队队员杨建保说:“看到这么多乡亲来到球场给我们加油助威,我的心情非常激动,体育赛事把我们的心都连在了一起。 ”娄底市一场连接大湾区湖南老乡的足球赛,也成功激发了假日消费潜能。
所以,当那位海南记者喊住蒯曼时,其背后蕴含的情感与“德BA”球员为家乡而战的自豪,与娄底老乡远归为家乡球队助威的热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它是一种身份的认同,一种“我们是一起的”朴素表达。
运动员在赛场上拼搏,很多时候是为了个人的梦想,为了国家的荣誉。 但他们可能未必时刻意识到,在某个他们曾经生活、学习、训练过的地方,或者因为某种特殊缘分而被联系起来的地方,已经有一群人将他们视作自家的骄傲,默默关注着他们的每一场比赛,为他们的胜利欢呼,为他们的挫折鼓劲。
这种被默默“收编”和“认领”的感觉,就像是在陌生的赛场边上,突然有了专属于你的啦啦队。 它可能没有夺冠那一刻那般光芒万丈,但却如涓涓细流,温暖而持久。 它让运动员的拼搏之路,不再显得孤单。
http://raimaz.com/xinwendongtai/88652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