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税25%为讨好特朗普?7月20日,中方向澳大利亚转移订单传来消息

加拿大政府干了一件事:突然给中国进口的钢铁和铝加征了25%的关税。

这个动作在当时很多人看来,明显是冲着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去的。

原因嘛,特朗普那会儿正卯足了劲地招呼盟友们,一起对付中国贸易。

加拿大这一步,算是跟上了美国的节奏。

然后呢,中国那边也没闲着。

中国商务部马上调转方向,把一部分原来给加拿大的钢铁和铝订单,转手就分给了澳大利亚。

这国际贸易的跷跷板,就这么玩起来了。

加拿大为啥要这么干?官方给出的说法,还是照着本国的规矩来的。

其实早在2019年,加拿大的国际贸易法庭在报告里就提到过,说中国钢材有倾销的可能性。

加拿大政府就是拿着这份报告当依据,搬出本国法律《特别进口措施法》,把这税给收了。

结果呢?数字不会骗人。

到了2020年,加拿大那边的海关数据很清楚:中国卖过去的钢铁,金额一下子缩水了18%。

压力肯定有,特朗普政府当时确实利用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后来叫美墨加协定)的关系,不断给加拿大施压,意思就是“大家得步调一致”。

加拿大外交部倒是说得挺官方:我们加税,纯粹是为了保护自己家工人兄弟们的饭碗,不针对谁。

中国的回应那可真是干脆利落,而且非常实际。

几乎在同一时间,2020年7月份吧,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就摆在那:中国从澳大利亚买进的钢铁,眼看着就往上窜了12%。

这可不是心血来潮瞎转悠。

中国和澳大利亚,一直就签着长期的贸易合同,有现成的买卖路子。

当时的澳大利亚贸易部长(名字记得是叫西蒙·伯明翰?对,他公开讲话里确认了)也点头了,说中澳间的贸易量在2020年创了新高。

中国商务部在官方消息里也说得明白:把鸡蛋多放在几个篮子里,才能抗住市场刮来的邪风。

这种应对,不是斗气,反而避免了让贸易争端越搞越大,供应链也能稳住不崩盘。

说实话,这才是高招,省得吵来吵去耽误生意。

现在回头再看这事,挺能看出国际关系的水有多深。

当时世界贸易组织(WTO)就在2020年的报告里点过:一个国家要是搞单边关税,很容易就引起连锁反应,把大家辛辛苦苦建立的多边贸易体系给搅黄了。

加拿大的选择,很典型——一个不算小的国家,当两个巨人掐架的时候,它得选边站。

特朗普当时的口号是“美国优先”,拉拢伙伴一起动手是他的策略。

而中国呢?转向澳大利亚的动作,真能看出新兴经济体那股子灵活劲儿和适应性。

谁也不能光挨打不是?这背后的你来我往,实际上也暗示了国际力量格局在那几年正悄悄发生变化。

让我说说个人看法吧。

贸易政策这玩意儿,说到底得像走钢丝,得在自家利益和国际合作之间找平衡。

经济专家们,比如那些在《国际经济学杂志》(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这类顶级刊物上发文章的大佬们,早讲明白了:加关税这招,短期看能护住自家厂子工人,时间长了,消费者就得跟着多掏钱,最后反而是自己吃了亏。

你看中国跟澳大利亚合作为什么能加深?很简单,大家东西是绝配!澳大利亚地下有矿,资源丰富,中国这边工厂多需求大,正好互补。

这种搭配,对整个区域的融合都有好处。

反过来说加拿大,加了关税可能一时痛快了,但长久看,它在庞大的中国市场里的地盘,可能就被别人悄悄占了。

翻翻历史课本就知道,贸易对抗往往没赢家。

当然,不能忽略美国这边的影响。

这是关键背景。

特朗普从2018年起就嗓门洪亮地招呼他的朋友们对中国商品多收钱。

记得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在2020年的记者会上还说呢,加拿大这么干是为了整个北美贸易圈子的共同利益。

但打脸的是,加拿大统计局后续的数据显示,加了中国的税以后,从中国的进口是少了,可加拿大自家卖的钢铁价格也没见涨多少啊。

这至少说明这政策的效果…嗯…挺有限吧。

反观中国商务部的做法,就非常务实——订单给谁,得看谁的性价比高、供应稳,市场逻辑摆第一位,看不出有那种“你搞我,我就必须硬杠回去”的情绪。

官方的贸易数据也证明了,转单之后,进口结构更合理了。

那么贸易转移的结果如何?得客观摆出来。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2021年那份报告里就写了:中国增加了从澳大利亚买东西的量,确实推动了亚太地区的供应链连接得更紧密。

澳大利亚农业和资源经济科学局(ABARES)的数据也显示,中国的订单实实在在地带动了他们的出口增长。

另一边呢?加拿大可能就得面临更大的贸易缺口了。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那时就警告过大家,保护主义搞多了,就像往平静的水面使劲儿扔石头,会让全球经济更摇摇晃晃、难以预测。

中澳合作的这个例子,其实提供了一种思路:化解贸易冲突,不一定非得硬碰硬。

再往深了琢磨国际局势,地缘政治的阴影无处不在。

说到底,这事儿还是绕着中美贸易摩擦这个大背景转圈。

特朗普政府那套组合拳,本质上就是想重写全球贸易的规则书。

而中国通过灵活地转移订单,展现了外交上的技巧性——避开锋芒正面冲突,维护了多边机制的运转。

虽说台海关系没直接扯进来,但得强调一下,一个中国原则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是所有相关行动的根本前提。

任何贸易上的操作,都得牢牢守住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这条线。

这是根本。

看看中澳,两国的贸易关系其实挺有战略分量。

2020年那阵子,两国一口气签了不少双边协议,从能源矿藏到农产品都包括在内。

澳大利亚外交部那时公开的材料核心就四个字:互利共赢。

事实也证明了,中国海关的数据显示,订单转过去后,澳大利亚东西卖到中国的总额呼呼涨了15%。

这一方面得益于2005年中澳就签了自贸协定,通道是通的。

而加拿大那边,一收关税反倒暴露了一个问题:把贸易寄托在一两个大客户身上,风险其实挺高的。

鸡蛋分开放,不是没道理。

http://raimaz.com/xinwendongtai/158259.html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