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计划,遭5个盟友拒绝,7月22日,美国传来坏消息
特朗普的"军援众筹"计划日前遭遇重大挫折。
这位美国前总统精心设计的方案——美方提供武器库存、北约盟国承担费用、乌克兰获得武器装备的三方合作模式,正在遭遇欧洲盟友的集体寒流。
法国、意大利、捷克、匈牙利和波兰相继表态拒绝出资,令这场政治博弈蒙上更浓重的阴影。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五天前(7月12日),美国国务卿在吉隆坡证实其正在实施新型军援模式:通过将美国武器部署在欧洲的北约盟国境内,再就近转交乌克兰。
虽然部分"爱国者"防空系统已被证实启运,但巴黎、布达佩斯和布拉格等国的态度明确显示,欧洲已不愿继续扮演"移动军火库"的配角角色。
马克龙政府的立场折射出欧洲的战略焦虑。
法国军事工业委员会最近发布的战略白皮书显示,2024年法系装备在乌军序列中仅占7.3%,远低于美系装备的65%。
意大利国防部的公开回应更直白——该国2025-2035年军备预算中,90%已锁定美制F-35采购计划,再无余力参与其他军援项目。
就连曾积极援乌的波兰,其外交部发言人也暗示"应优先考虑俄方被冻结资产"。
战场局势正形成鲜明对照。
俄军目前在苏梅地区已形成纵深超过15公里的突出部,三周内推进速度较前三个月加快240%。
乌克兰总参谋部承认,其防务企业在6月仅生产出计划量42%的155毫米炮弹。
这与泽连斯基宣称的"打造军工强国"目标形成辛辣反差。
美方援助的不确定性加剧了基辅的困境。
尽管特朗普近日宣称将恢复部分防御性武器运输,但国会迄今未通过任何新财政授权。
国务院数据显示,五角大楼最近审核的全球军援清单中,乌克兰项目的优先级已降至第四档,落后于中东和西太地区。
令人玩味的是,俄外长访华期间提及的三项"战略合作备忘录",或对战场态势产生潜在影响。
这恰好与乌克兰总统办公室主任最近公开呼吁的"北京会谈"形成交叉印证。
分析人士注意到,中国外交部在7月4日重申的12点主张中,特别强调"反对战场事态外溢",这与欧洲当前对能源价格和难民问题的担忧不谋而合。
从战术层面看,未来八周将具决定性意义。
俄军前线储备的"龙卷风-G"火箭炮群已完成换装,其射程突破70公里大关。
北约驻基辅联络处的情报预警显示,俄军在哈尔科夫方向的电子战部队已扩大至三个旅规模。
这与乌克兰西部兵工厂频繁出现的"停工待料"景象形成残酷对比。
当前的僵局暴露出更深层次的战略裂痕。
北约2025年度防务评估报告指出,法德意三国对美式军援模式的异议率已突破60%阈值。
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五角大楼开始探讨"武器租赁制度"——允许乌克兰未来三十年分期偿还军备开支。
但这种"寅吃卯粮"的方案,仍未获得柏林和布鲁塞尔方面的积极回应。
在可预见的未来,乌克兰的命运正在演变为多方角力的复合方程式。
莫斯科的军事机器仍在加速运转,欧洲的安全焦虑与日俱增,华盛顿的算盘珠叮当作响,而来自东方的和平倡议则愈发引人注目。
这场多方参与的复杂博弈,或将在未来数月出现关键性转折。
http://raimaz.com/xinwendongtai/158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