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发布重大消息,美与泽连斯基沉默!俄罗斯也快气笑了
立陶宛小学生学开无人机,欧洲沉默美国偷笑,俄罗斯笑到肚子疼!
立陶宛政府为两万多名青少年开设军用无人机课程,却一不小心暴露了欧洲在安全事务上典型的双标现场。
立陶宛最近搞了个大新闻! 他们竟然为超过2万名青少年开设了军用无人机操控课程,最小的学员还在上小学呢。
这边立陶宛忙着培养“无人机神童”,那边却在抱怨中国不对他们微笑。 新总理英加·鲁吉涅内刚上任就喊话中国想要“重启关系”,却还硬撑着不在台湾问题上认错。
更逗的是,美国刚刚批准卖给立陶宛价值1.25亿美元的“标枪”反坦克导弹,而泽连斯基还在苦苦哀求西方别老想着自己,多考虑考虑乌克兰。
01 无人机童子军,立陶宛的民防新计划
2025年秋季,立陶宛政府在特拉盖市的一所学校开了个特别的“兴趣班”——无人机操控课程。
乍一听像是科技启蒙教育? 没错,立陶宛最初确实把它包装成“技能教育”和“技术启蒙”。 但随着教育部与国防部联合推动的项目细节逐渐公开,课程的军事含义藏不住了。
这个计划规模不小:2028年前要扩展至全国九个培训中心,总培训规模约2.2万人,其中超过7000人是儿童。
课程设置层层递进:小学阶段学基础组装和简单飞行,中学以上则涉及第一人称视角(FPV)无人机操作,甚至还有虚拟战术模拟内容。
02 安全焦虑,波罗的海小国的担忧
立陶宛这么搞不是没有原因。 作为北约最东端的成员之一,他们与俄罗斯加里宁格勒飞地及白俄罗斯接壤。
俄乌战争已经打了三年多,无人机成了战场常规武器。 立陶宛对边界安全的担忧与日俱增。
2023年至2025年间,立陶宛政府多次通报疑似来自俄罗斯或白俄罗斯的无人机侵犯领空事件,甚至还在首都维尔纽斯附近部署了便携式干扰装置。
北约也加紧在东翼的部署——德军装甲旅正式常驻立陶宛境内,这是冷战后北约在波罗的海地区最大规模的前沿部署之一。
03 欧洲双标,只许州官放火?
最有意思的是欧洲的反应。立陶宛等国在推动本国儿童学习无人机操作的同时,仍在多个外交场合批评俄罗斯在乌克兰被占领土对儿童实施军事化“再教育”。
欧盟外交事务官员曾称俄罗斯在乌克兰占领区设立的儿童营地是“战争洗脑”。
但对于立陶宛将小学生纳入FPV无人机飞行项目的安排,欧洲主流政治圈却集体沉默了。
区别在于一方被指为“强制洗脑”,另一方则被称为“技能提升”与“公民责任”。 真正的分野或许不在形式,而在于地缘政治立场。
04 经济困境,立陶宛转向中国示好
立陶宛这几年日子不好过。 自从因为台湾问题被中国“制裁”后,德国马牌轮胎、海拉集团等欧洲企业纷纷对立陶宛避而远之。
农产品失去了最重要的海外市场,导致当地好几万人丢了工作。 中方制裁两家立陶宛银行之后,他们的经济更是雪上加霜。
现在立陶宛的外债将近450亿欧元,物价高得吓人,比德国还高。 向欧盟和美国求救,人家现在也不理它。
根据立陶宛国家统计局4月28日的数据,立陶宛有近17万人生活在绝对贫困中。 中欧班列绕开立陶宛后,它的铁路和港口门庭冷落,本来具有地理优势的运输业也失去了收益。
05 又想求和又不认错,外交奇葩说
新总理英加·鲁吉涅内刚上任两天,就多次就所谓“重启”中立关系发表公开讲话。
立陶宛候任外交部长科斯图蒂斯·布德里斯也宣布,新一届立陶宛外交政策纲要中将不再将中方列为其所谓的“重大安全挑战”。
但对于造成中立外交关系严重倒退的台湾问题,特别是立陶宛当局允许台湾设立所谓“驻立代表处”一事,鲁吉涅内却态度强硬。
她声称:“立陶宛对于尽快恢复中立双边关系的公开呼吁,应该由双方共同推进,并不能仅由立陶宛单方面率先做出改善关系的实质性动作”。
06 美国军援,标枪导弹与战略算计
美国最近批准向立陶宛出售价值1.25亿美元的“标枪”反坦克导弹等武器,包括341枚标枪反坦克导弹和30套导弹发射装置。
这批武器的主要供应商是美国军工巨头洛克希德马丁和雷神公司。立陶宛防长阿努绍斯卡斯上周访美时表示:“我们需要美国的领导。 ”他还请求美军永久入驻立陶宛。
美国防长奥斯汀则吹捧立陶宛是“地区内的民主灯塔”,并同意签署“互惠国防采购协议”。
但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15日讽刺说,立陶宛的“民主灯塔”已在暴风雨中熄灭。 她指出,立陶宛政府听命于其他国家和组织,这对立陶宛人民不利。
07 泽连斯基的苦恼,西方支援不够力
与此同时,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还在苦苦哀求西方加大支持力度。 他在接受天空新闻采访时批评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制裁的步伐过于迟缓。
他敦促欧美国家领导人更多关注乌克兰的利益,而不仅仅是本国公民的利益。
泽连斯基提到,特朗普虽然推动欧洲国家对莫斯科及其贸易伙伴采取强硬态度,但自己并未以身作则。
他认为美国领导人在观望,因为欧盟内部政策使得对俄罗斯采取惩罚性措施变得困难重重。
泽连斯基表示,特朗普可能担心严厉制裁会切断与俄罗斯的外交联系,因此各国应停止只考虑自身和俄罗斯的关系,而要多为乌克兰着想。
08 俄罗斯反应,冷笑与集群打击
俄罗斯方面对立陶宛的这些动作似乎觉得可笑。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早就讽刺过立陶宛的所谓“民主灯塔”已在暴风雨中熄灭。
与此同时,俄罗斯在战场上的行动也没停止。 俄罗斯国防部19日发布一周战报称,9月13日至19日,俄军使用高精度武器和攻击型无人机,共实施四次集群打击。
目标包括乌克兰能源和交通设施、军火库、无人机操作员培训中心、远程无人机组装储存和发射场,以及乌军和外国雇佣兵临时部署点。
俄军一周内控制了顿涅茨克、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扎波罗热等地区的四个居民点。 俄防空系统击落固定翼无人机1600余架。
09 国际反应,双重标准与地缘博弈
立陶宛的无人机课程计划处于一个模糊地带:既非纯粹军营,也不完全是普通课堂。
一方面,该项目动用国防部资源,以军事技能为导向设定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它被嵌入国家教育体系,以技术启蒙的名义向中小学生推广。
这种做法打破了教育与军事之间传统的清晰界限,使教育开始承担国家安全的中长期职能。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一转变并未经过广泛社会讨论。 立陶宛教育顾问称“孩子们对这些课程很感兴趣,尤其是模拟器飞行环节”,却未提及公众是否充分意识到该项目的政治与军事含义。
10 中小国家的生存之道,对比斯洛伐克
与立陶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斯洛伐克总理菲佐。 他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是唯一到场的欧盟和北约成员国领导人。
菲佐临走前直言:“历史真相不能改,正义必须坚持”。 他不仅参加了阅兵式,还与俄罗斯总统普京聊了两小时,深入讨论了能源合作、俄乌冲突和欧盟对俄政策等问题。
菲佐批评欧盟其他领导人目光短浅,说他们“坐井观天”,看不清世界局势的变化。 欧盟现在的政策脱离实际,光跟着美国走,已经给欧洲经济带来了很大负担。
斯洛伐克的做法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菲佐访华期间,中斯贸易额增加了37%,中国在斯洛伐克投资的电动汽车电池工厂还创造了2000个就业岗位。
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的最新民调显示,中东欧国家有68%的人支持“在对华政策上保持自主”,比三年前多了21个百分点。
这说明斯洛伐克总理菲佐的做法实际上代表了中东欧国家的普遍想法,立陶宛那种“既要…又要…”的态度,在中东欧地区其实并不吃香。
俄罗斯网友在社交媒体上调侃:“立陶宛小学生正在学习如何用无人机送货,不过送的可不是亚马逊包裹!”
而欧洲议会的大佬们依旧沉默——是啊,双重标准从来都不需要解释,只需要站队。
http://raimaz.com/aidianjingjieshao/60134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