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2净利润狂飙至7.49亿!这家光储巨头做对了什么?

光靠组件显然不太可能翻身,储能才是阿特斯实现“绝地反击”的关键。

文 / NE-SALON新能荟小编团

上半年,阿特斯实现营业收入 210.52 亿元,其中一季度为 85.86 亿元,二季度达 124.67 亿元,环比增长 45.2%。归母净利润为 7.31 亿元,扣非净利润 8.36 亿元(包含资产减值 6.12 亿元)。

单季度来看,一季度扣非净利润 8731.47 万元,二季度飙升至 7.49 亿元,环比大增近10倍。

在光伏行业深陷"内卷"漩涡的2025年,我们不禁要问,它是如何做到的?

一是避开国内内卷市场

在反内卷正助力中国光伏产业走出困境的同时,靠海外市场特别是美国市场赚钱,已经成为光伏企业过冬的核心能力之一。

而阿特斯靠的,就是海外市场。

资料显示,阿特斯今年上半年海外业务收入高达173.2亿元,同比增长2.55%;国内业务收入37.3亿元,同比下跌26.39%。在盈利方面,公司海外业务毛利高达31.98亿元,毛利率为18.46%,国内业务毛利为亏损5.65亿元,毛利率为-15.14%。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境内业务的“亏损”,今年上半年阿特斯的净利润就不只是7个多亿了。

而其主要市场在海外,这就帮助它躲开了国内激烈的“内卷”竞争。但盈利能力的稳定,高毛利的美国市场功不可没。

2025上半年,公司出货 14.8GW,其中北美出货同比增长 15%,北美市占率环比提升 4%。 毛利率 8.4%,二季度北美市场占比更是高达36%。在行业整体利润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公司通过聚焦高毛利市场,避免陷入一味的低价竞争,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营收下滑对盈利能力的冲击。

这也是阿特斯一直坚持的利润优先原则,主动优化出货节奏以应对行业波动。

当然,觊觎美国市场的企业何止阿斯特一家,那为何它可以啃下这块硬骨头?

这还得东南亚四国光伏产能全军覆没开始说起。

此前,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东南亚多国的光伏产品启动双反调查并加高关税,这使得中国光伏企业通过东南亚转口美国的路径严重受阻。

再加上美国“大而美”法案生效后,国内资本想在美国投资建厂的门槛被进一步抬高。根据相关规定,中资光伏企业在美投资建厂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25%,否则将丧失税收抵免资格。

这不仅使中国光伏企业想借道东南亚出口组件的路被堵死,就连赴美建厂这条路也得再三斟酌。

这一系列政策变化,却为具有加拿大资本背景的阿特斯创造了独特优势。资料显示,公司大股东是华人瞿晓铧创立的加拿大阿特斯太阳能有限公司(英文简称:CSIQ),其持股比例超62%,属于绝对控股地位。

其外资控股的身份创造了不少便利,而东南亚四国也无法出口低价组件过来,于是阿特斯的美国业务开始全面崛起。当前,阿特斯还在不断加码北美产能。其 5GW 组件产能稳步爬坡,全年预计产出 3.5GW,5GW 配套电池工厂将于明年 Q1 投产,产量足以应对美国及周边市场需要。

但是,光靠组件显然不太可能真正翻身。从半年报看,储能才是阿特斯实现“绝地反击”的关键。

储能业绩大爆发!

作为公司第二增长曲线,储能业务上半年表现强劲。出货量达 3.1GWh,二季度出货 2.2GWh,环比增长超 140%。

营收达45亿元(占比21.04%),毛利率31.42%,这个盈利水平远高于大部分储能企业。尤其是储能系统已签署合同的在手订单金额达30亿美元。

在市场布局方面,公司聚焦以发达国家为主的高价值市场,如美国近期政策对储能相对友好,英国、加拿大、澳洲市场增长强劲,欧洲其他区域项目储备丰富。当前主要目标市场包括北美、欧洲、加拿大和拉美等大储市场化发展较好的地区,公司专注提供本地化系统集成或交钥匙工程服务。

同时,公司的光储业务协同效应显著。

对于光储项目,阿特斯组件和储能业务共用销售渠道,公司的全球组件销售团队,同时也是储能的销售渠道。

在产品、团队、渠道、供应链的多重协同“BUFF”下,据测算,通过“光伏+储能”捆绑开发模式,阿特斯项目的IRR可达12.5%,较纯光伏项目高3个百分点。

当前,阿特斯巨大的产能将有力保障储能业务继续实现出货量大幅增长。截至2024年12月31日,阿特斯大型储能系统的年产能已经达到20GWh,预计今年年内还将进一步扩大到30GWh。因此,随着未来订单储备和产能持续释放,储能业务极有可能成为阿特斯利润增长的核心引擎。来源:NE-SALON新能荟LY

http://raimaz.com/aidianjingjieshao/474522.html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