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护毛主席入北平者,58年遭十级连降,毛主席欲亲过问
这个人曾经保护毛主席进入北平,1958年他被连降了十级,毛主席表示:我要亲自过问此事。
1984年,原江苏省省长惠浴宇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纪念文章《壮士王范》,追忆昔日的老战友。惠浴宇在文中亲切地称呼王范为“壮士王范”。
图像是王范的作品。
在中国近代的革命故事中,有许多传奇人物和事迹,但王范这个名字却不太为人所知。从他的工作经历可以看出,王范大部分时间都在默默无闻地为党做秘密工作,因此他的事迹不像其他英雄那样广为人知和震撼人心。
在战友们的心里,他们总是对王范评价很高。
惠浴宇认识王范时,是在国民党当局的监狱里。
勇士王范
王范是一名老党员,早在1926年就已经加入了党组织。
1905年6月16日,王范出生在江苏如皋(今如东县)掘港区上漫乡的一个佃农家庭。家里靠租种地主的地为生。由于小时候家里穷,王范只断断续续上了三年私塾。
那时的农民,一年辛苦到头,也很难填饱肚子。王范家租种地主的地,每年要交出收成的70%给地主。尽管王范和父兄一年到头在地里辛勤劳作,但生活状况并没有太大改善。少年时代的王范感受到了社会生活的艰辛,他希望将来有一天能改变这种困窘的局面。
想要改造社会,首先要从改变自己做起。
王范开始锻炼身体,家里的石锁和扁担都成了他练武的工具。正因为如此,王范在少年时期就练就了一身强壮的身体。再加上他为人正直的本性,他深受十里八乡的村民们喜爱。
图片展示了大革命时期的场景
1926年,大革命时期,北伐军进入江苏,中国共产党领导如皋乡村成立了农会,老百姓的日子终于有了希望。当时,东乡掘港区下漫灶小学的王盈朝是一名地下党员,也是如皋首位中共县委书记。王范与他结识后,因为有着共同的理想追求,两人很快成为了好朋友。王盈朝在当地办起了平民夜校,王范也在夜校积极学习文化知识。
根据《王范传略》的记载,1926年初,莫家园的地主请人唱戏。地主、地主夫人和少爷们看不惯那些蹭戏看的穷人们,就把吃剩下的瓜果皮扔到穷孩子们头上和身上。有的少爷还追着打那些穷孩子。王范看不过去,把那个少爷掀翻在地。地主家养的几个打手过来就骂,却被王范反击。
“没看见这小子动手吗?难道穷人就可以随便欺负吗?”
地主的手下知道王范力气很大,都不敢上去。
这一情景正好被王盈朝看到了,于是他心里有了一个想法,想让王范加入党组织。
1926年11月,王范从平民夜校毕业,通过王盈朝的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失败后,如皋城乡一片混乱,充满了恐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王范在当地积极参加农民运动,并支援红军作战。他曾一次性捐出三万多元,全部用于购买枪支弹药,支援红十四军。
非常可惜,由于当时的国民党政权力量太过强大,最终没能成功。
在这次屠杀中,许多战友都牺牲了,而王范则巧妙地化装成一位在河边浣洗衣物的老妇人才躲过了追兵。
王范做地下工作,这小小的举动就显示出了他与众不同的天赋。
王范参加的农民运动失败后,和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后来,他辗转来到上海,却依然找不到党组织的踪影。无奈之下,王范只能去考了上海巡捕,毕业后被分配到四马路的英租界总巡捕房。就在巡捕房工作期间,他偶然和打入巡捕房工作的中共地下党员取得了联系。
九一八事变后,王范通过贾斌的介绍,正式恢复了组织关系。
那时,隐藏在巡捕房内的中共秘密组织共有12个小组,这些小组都由中央特科管理。王范是四马路总巡捕房中共小组的负责人。王范的上级是名叫张相泉的人。
在中央特科的指导下,王范参与了许多情报传递和刺杀叛徒的秘密行动,积累了丰富的地下工作经验。
在那铁窗之内,斗争从未停歇。面对困境,人们没有屈服,而是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智慧,寻找着生存和希望的光芒。他们用双手和头脑,挑战着冰冷的铁壁,用心灵和信念,对抗着黑暗的压迫。每一次抗争,都是一场无声的呐喊;每一次坚持,都是对自由的呼唤。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他们的精神熠熠生辉,成为激励后来者前行的力量。
1932年4月,由于一个叛徒的出卖,王范被租界的警察抓走了。
当时挺幸运的是,那个出卖王范的人并不清楚,王范其实是中共在巡捕房的党支部书记,只知道他曾参加过红军。而王范从头到尾都坚持说,自己并不是中共党员。
后来被租借巡捕房引渡给国民党当局,情况就不那么好了。负责审讯王范的是国民党中统特务和刑侦科。为了让他屈服,敌人用了各种各样的酷刑,比如皮鞭、棍棒、老虎凳和辣椒水。尽管如此,王范始终没有承认自己的身份。
到最后,连用尽各种手段的人也没辙了,只能把那个叛徒带出来和他对质。王范一看到叛徒,气得大骂起来:
“原来是你这个坏蛋冤枉我!”
王范回头对那个特务说道:
这个人在四马路上当众调戏一个年轻女子,被我拦下狠狠教训了一顿,吓得逃走了。现在他怀恨在心,来找我麻烦。你们问他,除了警服上的编号,他还叫什么名字?
王范猜得没错,叛徒并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敌人也束手无策,但还是不肯轻易放过他。因此,他们私下里对王范不敬,以“共产党嫌疑犯”的罪名,判处他十年有期徒刑,并把他转移到了国民党中央军人监狱。
在监狱里,王范遇到了一些志趣相投的朋友。
王范当时只是被当作嫌疑人,因为他身体强壮,所以在监狱里享有一些自由,平时负责打扫卫生、挑水劈柴等杂务。他被单独押送到南京,狱中也没有认识的人。尽管他想在狱中找到一些支持他的同伴,但由于监狱管理严格,他几乎没有这样的机会。
后来,一个叫章阿昌的狱友引起了王范的注意。章阿昌经常在洗衣房的时候,鼓励狱中的难友坚持斗争。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王范确认眼前的人就是他的战友。
实际上,王范的猜测是对的,那个叫章阿昌的人确实是共产党员,他的本名是张炽。被抓后,他一直在监狱里坚持斗争,还是秘密党支部的负责人。通过这个关系,王范和监狱里一些比较可靠的同志建立了联系。
这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王范被捕时是孤身一人,后来又被单独押送到南京的监狱。在那里,他没有认识的朋友。在那个白色恐怖的时代,很多党组织成员都是隐藏自己的身份。要想被其他同志信任,除非主动公开自己的身份,否则很难得到信任。
图|王范先生
王范不仅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出狱后,经过监狱党支部的确认,组织上还正式认定他是一位可靠的同志。
这样看来,真心真意确实能够打动人心。
惠浴宇形容王范的性格为“充满热情,正直坦率”。
当年惠浴宇和大多数同伴都被关在监狱里,其实他们都没有多少斗争经验。但大家都明白,要尽量隐藏自己的身份和目的。不过,王范却不一样,他看到狱友们一个个被折磨得面色苍白,曾义正言辞地大声说:
“我打算离开这里,一定要逃出去。”
王范以为自己说得很小声,但实际上大部分人都听到了,就连门外的看守也听得明明白白。
为了安全,当时的狱友都劝他别有这个想法。后来,陈坦(后来成为铁路运输高级法院院长)详细分析了越狱的计划,认为不现实。于是,王范才放弃了越狱的念头。
在张炽、惠浴宇等狱中党支部同志的指导下,王范明白了狱中斗争的基本原则:
坚持自己的原则,保持实力,提升自己,长期努力,等待机会。
慢慢地,王范的心平静了,他把监狱当成了学习的地方,开始在牢房里勤奋读书,就像很久没吃饭的人急切地想要吃到食物一样。
王范小时候因为家里穷,没能好好上学。后来投身革命,经历了许多困难。这次坐牢虽然受了不少苦,但他遇到了很多志趣相投的战友。这些战友教会了他许多以前从未接触过的知识,可以说是在逆境中帮助他成长了。
王范还与狱中的斗争小组合作,搞到了不少书籍,这些书包括邹韬奋创办的《生活》周刊、《新生》《永生》《再生》,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河上肇的《政治经济学》,还有《世界革命史话》《世界知识》《东方杂志》《国闻周报》等。
“即使将来出狱了,也能用这些知识更好地为党工作。”
图|惠浴宇
慢慢地,王范的举止变得更加成熟,连惠浴宇也明显察觉到了他的变化。
王范每天都要忙个不停,既要挑粪桶种菜,又要挑饭桶送饭。他吃苦受累不说,还时刻面临危险。看守像影子一样跟着他,他给难友们悄悄准备日用品,偷给病号吃红烧肉,还帮各监房传递消息。尽管在严密监视下,他依然没有出过任何差错。我记得很清楚,西安事变的消息就是他告诉我们的。是他,让我们在铁窗长夜中看到了希望。
1937年9月,国共两党合作后,在周恩来的努力下,许多被关押在南京监狱的人获得了自由。当时,从男牢里获释的夏之栩向周恩来汇报了情况。
“我们只了解女牢的情况,男牢那边就不清楚了。男牢里有个叫张景庆的人(他是王范化的名字),是个嫌疑人,但他在里面做厨工。通过狱中的党组织考察,我们知道他是我们的人。他和难友接触比较多,了解的情况也多。如果把他放出来,事情就好办多了。”
通过八路军在南京的办事处的帮助,王范成功地离开了监狱。
王范出狱后,给组织提供了一份详细的名单,帮助积极营救狱中的同志。后来,经过组织甄别,李克农和王鹤寿都对王范评价很高。
王范来到延安后,一开始被安排到中央党校学习。学成之后,就在延安负责治安保卫的工作。
除恶先锋
王范在延安主要从事安全保卫工作,他曾成功揭露多起国民党特务潜伏事件,因此获得了毛主席的表彰,还被边区政府评为“反间谍英雄”。
图|范王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王范被派往承德,担任热河省公安厅厅长。接着,他担任冀察热辽区行署公安局长和冀察热辽社会部副部长兼热河省公安厅厅长。
王范在任热河省公安厅厅长的时候,曾经破获过一个著名的案件,叫做“赤峰天主堂反革命案”。当时,他注意到这个天主堂里总是人来人往,而且经常有车辆接送,进出的人和当地人的穿着也不一样。后来经过仔细调查,他发现里面藏匿了一群准备破坏的国民党特务。
毛主席听说这件事后,还连连夸奖:
王范走到哪里都能揪出坏人,是个难得的好同事。
当时,国民党在“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的代表向美国代表马歇尔抱怨,说我们破坏了民主,这引起了很多争议。后来,热河省公安厅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整理成报告提交给了他们,国民党那边就无话可说了。
1948年10月15日,锦州解放后,王范被任命为锦州市公安局局长,不久后又担任了东北局社会部部长的职务。
1949年3月23日,党中央和毛主席带领机关迁往北平。周恩来被指派负责这次搬迁工作,由于这是一项保密行动,所以党中央被代号为“劳动大学”。当时,中央社会部部长李克农负责沿途的安全保障工作。
为了确保安全万无一失,李克农亲自挑选,让时任东北局社会部部长的王范带队,提前一个月去北平做准备工作。
王范被任命为工作队队长后,连夜赶往北京。他与北京市公安局密切合作,深入基层进行调研,分析敌情,为党中央顺利进驻北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过,让很多人惊讶的是,王范事后还是受到了几次“批评”。
毛主席在西苑机场检阅部队。
3月25日凌晨,党中央毛主席等领导人的专列到达了北平的清华园车站。按照之前的安排,王范负责将这些领导人的专车带往颐和园的益寿堂暂住。
原先一切进展都很顺利,但到了益寿堂之后,王范却忽然消失了。那时周恩来正忙着处理党中央迁往北平的各项工作,急需找王范了解安全情况,然而李克农也没找到王范,急得满头大汗。
“这个王范,就不管他了。”
当毛主席在益寿堂安顿好,洗完脸准备吃饭时,王范笑盈盈地从厨房端着鱼走了出来。
李克农一问才明白,为了确保中央领导能在家里吃饭,王范到了益寿堂后,赶紧去看便衣队员烧水的情况。担心特务会在饮水和食物上动手脚,王范一直守在厨房,直到饭菜都准备好了才出来。
李克农见状,也不便再批评他。
由于安保措施太过严格,李克农和王范后来被毛主席批评了。
毛主席去颐和园时,心情很不好。因为为了安全考虑,那天颐和园决定闭园,不让普通百姓进去。为此,毛主席还很生气。
下午3点,毛主席按照计划要去见一些民主人士,随后去西苑机场检阅部队。他一直忙到深夜12点,才从颐和园出发,前往香山。
这张照片拍摄于1960年,记录了王范和李克农的合影。
为了确保领导们的行车安全,从颐和园到香山的路上安排了很多警察。王范还担心敌人可能在路上埋了地雷,所以他让头车的司机开得快一些,这样即使发生爆炸,后面的车辆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结果一到香山,周总理就开始批评:
“车子开得太快了!”
然后,毛主席走了过来,严厉地对王范说:
还有,你们在路上布置了那么多检查站,搞得跟要打仗似的。老百姓犯了什么错,就不让他们在公路上走,这未免太过分了吧?简直比蒋介石进城时还严格……
在毛主席和周恩来的批评后,负责警卫工作的李克农、王范都作了检讨,但两人的心情并没有因此低落,反而暗自高兴。这还是他们自参加革命以来第一次护送党中央毛主席前往北平这样的大城市。一路上能够确保如此绝对的安全,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了。
由于王范在安全保卫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自从毛主席进入北平的那天起,党中央领导人的安全保卫工作就由他全权负责。
渡江战役之后,王范又负责起了上海的安全保卫工作。
图 | 1963年,王范与他在中央特科的同事李士英合影留念。
1954年,王范担任了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的首任检察长。
毛主席很关心王范。
1956年,他来到上海检查工作,人群中看到了王范,还走过去打了声招呼。
我还记得你,你现在过得怎么样?你现在在哪里工作?
旁边,陈毅笑得开怀。
“他是上海的那个消息通呀。”
毛主席笑了笑,对身边的人说道:
“红色包打听,王范在延安呆了八年,因为他抓到很多敌人特务,立了大功,还被中央表扬了!”
大家都了解,王范是个直爽的人,从不绕弯子。他反对在案件调查中采取极端手段,结果遭到了严厉的批评。
1958年,上海市委决定不对王范进行处分,而是调任到上海七一人民公社,担任工业部副部长一职,后来他又成为了公社党委副书记。
毛主席当时听到这个消息很惊讶:
这件事我要亲自处理。
在毛主席的关怀下,王范再次被启用。
图|领袖毛主席
在朋友们看来,王范总是正直无私,非常痛恨坏人坏事。然而,正是因为他的这种不屈不挠的性格,他在那个特殊时期也采取了最严厉的行动。他的去世让很多老战友感到十分难过。直到1978年4月,中共江苏省委才正式为王范平反昭雪。
我们应该永远记住王范的伟大一生!
http://raimaz.com/aidianjingjieshao/451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