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19字密电新解:相当于马云喊话求马化腾救命!

张学良19字密电新解:相当于马云喊话求马化腾救命!

1936年12月11号的西安,夜里头那叫一个死寂。张学良一个人闷在自己的电台室里,那台德国产的西门子发报机在昏暗的壁灯下,显得格外冰冷。他要干什么,没人敢问,就看着他修长的手指在电键上起起落落,敲出了一份只有19个字的电报。

你敢信吗?就是这区区19个字,像一颗投入死水潭的炸弹,直接把整个民国的牌桌给掀了。消息传到南京,宋美龄正在开会,听完下属的转述,脸色刷地一下就白了,手掌“啪”地一声拍在桌上。满屋子的人大气不敢出,空气瞬间凝固。这电报里到底藏着什么魔力?

说起来,那时候的张学良,活得那叫一个憋屈。几十万东北军跟着他在西北喝风,头上还顶着一顶“不抵抗将军”的黑锅,全国上下戳着他脊梁骨骂。蒋介石呢,嘴上喊着“安内攘外”,实际上就是把他当枪使,让他去跟红军硬磕。

东北军稀里哗啦折了三个师,抚恤金都发不下来,军心散得跟一盘沙似的。底下有个叫王菊人的军官后来回忆,那会儿士兵们都把遗书糊在枪托上,上面写着:“宁死在西北,也要打回老家去!”这股子怨气,简直能把天给烧个窟窿。

军饷断了,张学良没办法,只能偷偷把自己的房产拿去抵押换钱,给弟兄们发饷。你想想那画面,他的兵在零下二十度的寒风里穿着草鞋站岗,他老婆于凤至在后方变卖首饰补贴军用。而另一头,宋美龄正在上海的百货公司里,为了一条法国最新的貂绒披肩一掷千金。这差距,比天还大。

当年在舞池里风光无限的“少帅”,如今手里只剩下一本全是窟窿的账本,和一堆理不清的烂摊子。也就是在这时候,红军那份《八一宣言》传到了他耳朵里,“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这几个字,像锤子一样一下下敲在他心上。

更乱的还在后头。莫斯科那边派人悄悄递话,暗示只要他肯联共抗日,军火要多少有多少。北边的日本关东军也没闲着,琢磨着干脆策动他搞个“西北独立”,成立一个亲日政权。张学良就像是棋盘上的一颗子,被各方势力拽着,可这颗子偏偏有了自己的想法,想跳出棋盘,自己当那个下棋的人。

事变前夜,他还在华清池陪着蒋介石泡温泉,俩人品着茶,张学良还摇头晃脑地给蒋介石背了一段《出师表》,气氛那叫一个“融洽”。可一转头,他回到西安城,立刻召集心腹开了个军事会议,拍板决定“兵谏”。

紧接着,他坐到那台西门子发报机前,给宋美龄发了那封要命的电报。发完电报,凌晨三点又跟中共代表刘鼎碰头,逐字逐句敲定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八项主张。到了清晨五点,他甚至亲自去教自己的卫队,待会儿“请”蒋校长的时候,动作要客气点,别跟绑票似的。这时间管理能力,今天那些搞996的互联网大厂老板看了都得跪。

那封19字的电报,就是整个棋局的胜负手。内容很简单:“请夫人来陕劝蒋抗日,学良担保安全。十万火急。”这操作,说白了就是一出“阳谋”。我把牌直接摊你面前,你来不来?你不来,就是不顾丈夫死活;你来了,就得坐下来谈抗日。

有意思的是,这封电报是用明码发的。日本驻上海领事馆的情报部门第一时间就截获了。后来解密的日本档案里,一个叫佐藤荣作的电码专家在日记里写道:“用明码发如此重要的电报,究竟是极度的愚蠢,还是无所畏惧的挑衅?”他哪知道,张学良可能就是故意让他听见的,虚虚实实,让你摸不清我的底牌。

其实,西安事变不是张学良一拍脑袋的冲动。事变前二十天,他就通过一个叫李杜的将军,秘密向斯大林传话,希望能以西北为根据地,建立一个“中苏抗日同盟”。没有一点国际背景和底气,借他个胆子也不敢动蒋介石。

等到宋美龄带着一帮人马飞抵西安,那场面,简直就是好莱坞大片。她先是用吴侬软语跟蒋介石吹枕边风:“达令,侬要抗日呀,再不抗日,我们宋家的钞票都要被东洋人抢光啦!”接着,又拿出张学良早年写给她的情书打感情牌,搞得张学良这个东北汉子一脸尴尬。

最后,她甩出王炸——英美两国支持中国抗日的电报。私人感情、家族利益、国际大势,三板斧下来,把个蒋介石砸得晕头转向。

周恩来作为中共代表,那控场能力更是一绝。他先是给蒋介石算了笔经济账:“剿共十年,花了七个亿大洋,这些钱能买两千架飞机了!”然后又给东北军画饼:“只要停战,我们红军帮你们打回老家去!”最后再给国际社会吃定心丸:“中国绝对不会成为第二个西班牙!”(当时的西班牙正在打内战,一片混乱)。

这套组合拳下来,蒋介石就算再硬,也顶不住了。更绝的是,当时报纸上还登出了“蒋委员长已签字抗日”的假新闻,这一下,舆论的潮水直接推着他往前走,不答应也得答应了。

说来也怪,斯大林当时还给毛泽东发了封密电,建议直接干掉蒋介石,以绝后患。可中共中央最后还是从抗日大局出发,选择了和平解决。历史的吊诡之处,就在于此。

这场惊天动地的大事里,还夹杂着不少让人哭笑不得的细节。蒋介石跑得太急,把一副假牙都落在了床头。卫兵还在他的桌上发现了一张写着“抗战”二字的宣纸,以为是委员长早就心怀抗日大志,后来才知道,那不过是他练毛笔字时随手写的废稿。

张学良为了照顾蒋介石的口味,还特地从北平请来了给溥仪做过饭的御厨赵连祥,天天给他做西湖醋鱼、龙井虾仁。一场剑拔弩张的兵谏,硬是搞出了几分“请领导下来视察工作”的味道。

后来台湾“国史馆”解密的蒋介石日记里,他写道:“若三日不放我,我当自杀以谢国人。”可据当时看守他的卫兵回忆,蒋介石那几天胃口好得很,每天还饶有兴致地跟张学良下象棋。到底谁在说真话?这事儿,恐怕只有天知道了。

西安事变这只蝴蝶扇动翅膀,直接改写了中国的历史走向,也彻底改变了国共两党的情报战格局。戴笠的复兴社特务处因为预警失败,被老蒋一顿痛骂,后来改组成了大名鼎鼎的军统局。而中共则在延安成立了第一个无线电侦察机构,负责人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特工之王”李克农。从那一刻起,看不见的战线,变得比真刀真枪的战场还要凶险。

回过头来看,张学良、蒋介石、宋美龄、周恩来,这几位在历史棋盘上落子的顶尖高手,每个人似乎都有自己的算盘,每个人似乎又都被更大的棋局所裹挟。张学良的孤注一掷,究竟是爱国热忱,还是被逼到墙角的困兽之斗?宋美龄的千里救夫,是夫妻情深,还是为了维护家族利益的政治作秀?

其实,哪有那么多非黑即白。张学良自己后来说过一句话,我觉得最能代表他当时的心境:“要么大家一起抗日活下去,要么就一起完蛋!”说到底,所有的权谋、算计、电报、枪炮,都抵不过一个最朴素的念头——求生。

那封19个字的电报,不仅仅是一份电报,它更像是一个时代的开关。张学良按下去的,不仅仅是电键,更是整个民族命运的转折点。有时候,决定历史走向的,往往不是什么深思熟虑的万全之策,而就是那么一瞬间的血性和胆量。

http://raimaz.com/aidianjingjieshao/425416.html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