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是谁最先提出来的?周恩来说:一路是探路,一路是调敌!

1934年,一支队伍从江西出发,踏上了长达两万五千里的征程。这不是一场普通的远行,而是一次改变中国命运的壮举。但你知道吗?这场伟大远征的最初提议,竟然来自一个外国人。他叫李德,是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他的建议,直接推动了长征的开始。然而,真正让这支队伍走出绝境、找到生路的,却不是他,而是毛泽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折?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有人说是李德提出了“战略大转移”,也有人说是博古拍板决定撤离苏区。但真正让红军踏上长征之路的,却是李德的一句话:“要准备作一次战略大转移。”这句话像一颗炸弹,在中央苏区内部炸开了锅。当时,红军正处于第五次反“围剿”的低谷,敌军步步紧逼,苏区腹地被攻破,形势危急。李德作为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拥有相当大的决策权。他的建议虽然看似合理,但却与红军的实际状况严重不符。他主张的是正规战、阵地战,而不是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这种做法,后来被证明是错误的。

更让人不解的是,即便在广昌失守后,中央书记处仍然决定撤离苏区,并向共产国际请示。这一决定,表面上是为了保存实力,但实际上却暴露了高层对局势的判断失误。李德和博古等人,似乎并未意识到,他们正在把红军推向一条未知的道路。而这条道路,最终会由谁来指引方向?

事情的发展比预想中更加复杂。1934年7月,中央决定派出第七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地区前进。与此同时,第六军团也被命令退出湘赣边根据地,向湖南中部挺进。这两支队伍的任务,据周恩来后来回忆,是“一路探路,一路调敌”。也就是说,他们的行动并非单纯的转移,而是为了掩护主力部队的撤退,为后续的战略转移创造条件。

然而,随着敌军的不断逼近,红军的处境愈发艰难。原本计划只是前往湘鄂西,与红六军团会合,建立新的根据地。可现实却远比想象中残酷。敌人封锁严密,补给困难,红军伤亡惨重。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人站了出来,这个人就是毛泽东。他在1934年12月的黎平会议上,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放弃原定路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方向转移。

这个建议,听起来简单,实则充满了风险。因为贵州地形复杂,交通不便,而且红军此时已经疲惫不堪。但正是这个决定,挽救了红军的命运。毛泽东的智慧,再次展现得淋漓尽致。

红军改变了方向,向贵州进军。表面上看,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但实际情况却并不乐观。一路上,红军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粮食短缺、天气恶劣、敌军追击……每一步都充满危险。很多人开始质疑毛泽东的决策,认为他是在冒险。甚至有部分人提出,应该继续按照原计划行动,或者寻找其他出路。

与此同时,李德和博古等人的影响力依然存在。他们对毛泽东的建议持保留态度,认为这是对共产国际指示的违背。一些人甚至开始怀疑,是否应该继续跟随毛泽东。这种分歧,使得红军内部出现了短暂的混乱。

不过,毛泽东并没有动摇。他深知,只有改变方向,才能摆脱敌人的包围圈,找到生存的机会。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判断。尽管面临重重困难,红军还是坚持了下来。

就在红军进入贵州不久,一场惊天动地的变化发生了。毛泽东在黎平会议上的建议,不仅改变了红军的行进方向,还彻底扭转了整个长征的命运。他指出,敌军在湘鄂西的力量强大,如果继续按原计划行动,红军将陷入更大的困境。而贵州方向,敌人相对薄弱,是一个可以立足的地方。

这一建议,被红军高层接受,并迅速付诸实施。红军开始转向贵州,沿着赤水河一带活动,利用复杂的地形,避开敌军主力,逐步建立起新的根据地。这一决策,成为了长征过程中最关键的转折点之一。

然而,这也意味着,红军必须面对全新的挑战。原来的战略布局被打乱,原有的指挥体系需要重新调整。更重要的是,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巩固。他的智慧和远见,让红军看到了希望。

红军成功进入贵州,暂时摆脱了敌军的追击。然而,胜利的背后,却隐藏着新的危机。由于长途跋涉,红军的兵力损失严重,士气也受到了影响。一些战士开始抱怨,认为长征过于艰难,甚至有人提出,是否应该考虑与国民党谈判,寻求和平解决。

与此同时,李德和博古等人对毛泽东的领导仍存疑虑。他们认为,毛泽东的决策过于冒险,缺乏科学依据。这种分歧,使得红军内部的矛盾进一步加剧。一些人开始怀疑,是否应该继续由毛泽东主导战略方向。

此外,红军在贵州的活动也引起了国民党的注意。他们迅速调集兵力,试图围堵红军。这一情况,使得红军不得不重新考虑下一步的行动方案。原本以为找到了安全地带,如今却发现,前方依然是重重险阻。

长征之所以成为一段传奇,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场军事行动,更是一次思想的洗礼。毛泽东的决策,让红军走出了绝境,但也暴露了党内存在的分歧。李德和博古等人,虽然提出了最初的转移建议,但在关键时刻,却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这说明,光有勇气是不够的,还需要智慧和判断力。

有人可能会说,如果没有毛泽东,红军可能早就失败了。但反过来想,如果当时没有李德的建议,长征或许根本就不会发生。历史总是充满了偶然与必然,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这些复杂的关系中,寻找真相。

如果当年不是毛泽东提出改道贵州,而是继续执行李德和博古的原计划,红军还能走到今天吗?你认为,当时的领导人,是否真的具备足够的能力,带领红军走出困境?欢迎留言讨论。

http://raimaz.com/aidianjingjieshao/336186.html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