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舰颠覆认知!两座桅杆30面相控阵天线,密度超越福建舰,美军看了都惊呼不可能
今年,中国海军领域的一大进展浮出水面。中央电视台首次公开四川舰雷达系统的调试画面,立刻引发了外界的强烈关注。这艘被普遍称作“无人化战争先锋”的新型两栖攻击舰,其搭载的雷达配置颠覆了传统认知:桅杆上至少三十面相控阵天线,密集排列,数量上甚至超过了航母福建舰。这表明,四川舰的功能远不止是简单的两栖作战平台。
四川舰为何能以这样异乎寻常的面貌出现?这超过三十面相控阵天线集中部署的背后,究竟体现了何种技术跨越与战略部署?
桅杆上的密集部署
最先引起广泛议论的,是四川舰双桅杆上至少三十面相控阵天线的密集排布。如果说福建舰因为采用四面346A雷达系统被誉为雷达领域的“巨兽”,那么四川舰则以其惊人的天线数量,获得了“天线之王”的称谓。
从央视公开的画面分析,前桅主桅柱上安装了三组,共计十二面相控阵天线。这种排列方式与055型驱逐舰的布局非常相似。055型舰的桅柱上,三组相控阵雷达天线分别工作在X波段、L波段及C波段。这暗示着四川舰的雷达系统布局在具备三维一体特性的同时,充分借鉴了055型舰的成熟工程经验。
因此,四川舰的这三组十二面相控阵天线,极有可能也同样覆盖了X、L、C这三个波段,并具备向更先进的三波段雷达技术发展的潜力。后桅杆上,也出现了八面C波段雷达阵列以及多个电子识别装置。所有天线总数超过三十面,实现了360度、全时段、全频谱的探测与引导能力。
福建舰作为目前世界先进的非美电磁弹射航母,也未部署如此密集的雷达系统。四川舰不仅在数量上超越,更在分布布局、波段协同、以及用途差异化方面,达到了极致的优化。四川舰设计的主要目标,是成为一个“感知中心”,而非单纯的“攻击平台”。
全方位信息捕捉
四川舰的作战需求要求它能同时侦测空中隐形目标、水面高速小艇、低空掠海导弹,乃至水下潜艇。这需要它同时具备L波段反隐身、C波段中远程搜索与识别,以及X波段精确跟踪和火控这三种能力。雷达数量多,可以覆盖更多波段、方位和目标类型。在电子对抗环境下,频率越丰富,抗干扰能力越强。
X波段雷达以其分辨率和跟踪精度见长,广泛应用于精确火控引导、低空探测和末端拦截支持。它抗干扰能力强,特别适合追踪超音速反舰导弹这类小型高速目标,在战场上作用关键。
C波段雷达波幅较短,方位分辨率高于低频段雷达,并能提供火控级别的精准定位数据。C波段雷达主要用于中低空目标的高精度探测和近距离目标识别,表现突出。日本30FFM护卫舰的C波段雷达也与S/X波段雷达配合,兼顾搜索与火控双重任务。四川舰的C波段雷达系统因此填补了L波段精度不足和X波段探测范围局限性。
L波段雷达的突出优势在于对隐形目标的探测。其波长介于15至30厘米,能与隐形飞机结构产生共振,获取增强回波信号。空警2000的L波段雷达选择此波段,正是为了增强反隐身能力。
四川舰前桅顶部的双面S波段背靠背阵列,尺寸庞大,视野开阔。其探测范围推测可达500公里。这在两栖舰中是极其罕见的远程预警配置。S波段雷达在反隐身能力上不如L波段,但在精度和探测距离上优于C波段,主要负责远程空中警戒和目标搜索。这不仅为了自身防御,也为编队提供区域防空信息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四川舰前桅的雷达配置与055型驱逐舰虽有相似,但其使用了双面背靠背S波段雷达,替代了055的四面阵S波段雷达,同时C、L、X雷达天线的尺寸和规格也有所不同,显示出一条新的技术发展路线。在背靠背天线与主桅天线之间,有一圈与福建舰“爆反”天线相似的装置,估计有8至10面。虽然曾有说法认为福建舰的“爆反”天线用于电子战,但此观点有争议。这类天线更可能是敌我识别系统(IFF)的询问天线。
双舰岛的秘密
四川舰被称为“无人机航母”,部署了大量攻击-11、旋翼无人机、侦察型固定翼无人机。这些装备要协同作战,需要大量的实时数据传输与引导。四川舰上的这些天线,正是作为“空中母舰的神经中枢”发挥作用。电子扫描雷达识别天线,使得四川舰能够实时指挥蜂群无人机进行电子压制、目标锁定与精确打击。
在远离航母、缺乏预警支援的情况下,四川舰必须具备独立完成防空、反导预警的能力。这不仅是“自保”,更是为编队提供区域防空信息支撑。
雷达数量多并非难事,难的是如何让这些天线“互不干扰、精准协同”。四川舰的创新在于其背后采用的中压直流供能系统与氮化镓(GaN)功率放大器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氮化镓天线在不增加电源负担的前提下,实现了更高频率、更大功率的探测效率。中压直流系统则确保了电力传输的稳定性和快速分配,使得几十部高功耗雷达设备能够稳定运行。
通过智能化平台管理系统,雷达与电子战、通信、导航等子系统实现了无缝整合,形成了一套高度集成的信息化体系。很多人疑惑为什么非要两个舰岛?这并非简单“堆砌创新”,而是为雷达密集化布置提供空间。
前舰岛偏重航行控制与对空雷达系统部署,后舰岛兼具航空指挥、通信协调和数据中继等功能。双舰岛布局减少了天线之间的遮挡与干扰,提高了雷达系统有效使用率,也为未来升级保留了空间。这种“功能分区”设计,为四川舰在多任务协同、无人化作战中提供了坚实架构支撑。
进一步分析后舰岛,其底部配置的八面相控阵天线,推测是用于加强航空管制的C波段对海/空搜索雷达。它与前舰岛雷达协同,形成全域探测覆盖。尽管两者皆为C波段雷达,功能不重叠。后舰岛的C波段雷达主要针对舰载起降飞机,分辨率高,可精确锁定无人机、巡飞弹等小型目标,为舰载无人机或固定翼飞机提供实时空情信息。
后舰岛将指挥、通信、导航及敌我识别功能有效分离,依靠数据链与卫星、预警机(如空警-600)实现联动,从而支持无人机蜂群作战。与美国“布什”号航母较为平庸的无人机空战指挥中心相比,四川舰的指挥能力无疑更为先进强大。
突破与引领
四川舰的造价仅为福建舰的三分之一左右,但却拥有极高的信息化水平和作战潜能。能够用有限的预算实现这种密度的天线配置,一方面表明中国雷达技术的模块化和国产化水平已非常成熟,另一方面也显示出海军在控制成本下实现体系突破的能力。
据推测,四川舰大量雷达采用通用硬件平台,通过软件定义模块切换工作模式。这不仅降低了维护难度,也大幅提升了系统的敏锐性。四川舰是中国海军体系化作战的新节点,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火力平台,而是集指挥、探测、支援、打击于一体的智能平台。
在未来远海高强度冲突中,四川舰可承担无人机蜂群指挥母舰、编队防空与电子对抗核心节点,以及战区数据链枢纽的重任。其三栖能力(海、空、无人)和电磁弹射平台的技术突破,使其能灵活游走于传统航母与登陆舰之间,具备高度灵活的战术使用空间。
当央视画面中,那一排排雷达天线矗立在海天之间,一种强大的力量感油然而生。这不仅代表着中国造船技术的又一次进步,更标志着我们在数字战场、智能海战领域实现了从追赶者到并驾齐驱,乃至领跑者的转变。这三十面相控阵天线,不仅是一个创纪录的数字,更直接展现了中国科技的创新与奋进。
笔者以为
回顾四川舰的出现,它不只是一艘舰艇,更像未来海战的试验场与“作战中枢”。四川舰突破了多项传统边界,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海军未来发展趋势上的主导地位。
四川舰的桅杆雷达配置,或许只是它强大实力的一个缩影。真正强大的是背后那些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造舰团队,是千千万万科研工作者在幕后的坚守与付出。这艘舰船的意义,在于它让人们看到了中国海军在新时代背景下,对未来海战模式的深刻理解和积极塑造。期待它在后续海试中表现出更全面的性能,也期待中国海军在未来继续带来更多突破。
http://raimaz.com/aidianjingjieshao/311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