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希腊协助中国回收“瓦良格号”,八年后中国的回馈令人钦羡
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的吊臂正在有序地进行集装箱的装卸,中文标识在阳光照耀下特别显眼。
这个曾经差点走向破产的港口,现在的货物吞吐量稳居地中海第一名,让周边不少国家都觉得羡慕不已。
很少有人知道,这座港口的再崛起,和一艘满是锈迹的航母息息相关。
在2023年,港口的工作人员闲聊时常会提到,要不是那艘旧船,或许现在的繁荣就没有了。
回到2002年,大连港迎来了一位不平凡的“访客”:经过1.6万海里的漫长漂泊,瓦良格号终于抵达了中国。
甲板上那斑驳的锈迹,既见证了它曾经的艰难漂泊,也隐藏着希腊的援助——这是一段能够改写中国海军历史的跨国善举。
在1999年,瓦良格号从乌克兰黑海造船厂启程时,没人预料到它的返航会经历这么多波折。
土耳其以安全为借口,挡住了这艘没有动力的巨型战舰,并要求支付10亿美元的保证金。
要清楚的是,那个时候中国一整年的军事预算也只有几百亿美元左右,这笔钱就像硬是被生生割掉一块肉一样。
西方媒体趁机炒作,声称中国购买航母是为了推动军事扩张。
瓦良格号在黑海漂流期间,船体逐渐生锈,拖船的停留费用每天高达80万美元,差不多是当时一个中等县城一整年的财政收入。
更令人担忧的是,船体暴露的钢板在咸湿的海风中迅速生锈,有专家估计,再拖上一年,这艘船可能就会变成一堆废铁。
就在这个时候,希腊主动挺身而出。
这个一直与土耳其有百年恩怨的国家,实在受不了土耳其利用地理优势漫天开价,也不希望看到中国的航母梦想就此破灭。
希腊外交部立刻召见中国驻希腊大使,坦言愿意尽最大努力提供一切可能的协助。
希腊的援助并不只是一句空话,他们首先在法律层面做出突破,司法部召集了十几位国际法专家,逐条分析了1936年的《蒙特勒公约》。
这份关于黑海海峡通行的国际公约中,有一条被很多国家忽视的规定:“非军事目的的大型商船,在确保安全措施到位的情况下,可以申请无害通行。”
希腊专家团队根据这一规定,编写了一份长达23页的法律意见书,详细阐述了瓦良格号作为“待改造游乐设施”的商业性质,直接反驳了土耳其将其归为“军事舰只”的说法。
为了让这份法律意见书更具说服力,希腊港务局联手国内最顶尖的航运企业,花了整整三个月时间,制定了详细的航行计划。
在47页的方案中,从每一艘拖船的马力配置,到遇到风暴时的应急锚定地点,细节都一一标注得非常明确。
方案中甚至详细列出了气象预警体系——希腊气象部门保证为瓦良格号编队提供每小时一次的准确天气预报,这在当时的国际航运中可以说是非常高的标准。
2000年深秋,希腊交通部长亲自跑到安卡拉,与土耳其海事部门展开了谈判。在会议室里,双方就船只通行的具体细节激烈争执,脸都涨得通红。
土耳其坚持要中国提供第三方银行担保,希腊立刻回应:“如果中国方面遇到困难,希腊国家银行可以出具保证函。”
这句话一下子打破了僵局,要知道,当时希腊的财政赤字已经超过欧盟规定的红线,国家银行的信贷额度比黄金还要宝贵。
光是解决法律上的阻碍还不算完,实际运作起来的难题却更为棘手。
瓦良格号的长度达306米,宽度则是36米,比博斯普鲁斯海峡最窄部分的一半还要宽一些。
希腊特意从比雷埃夫斯港调来了三艘最先进的远洋拖船,每艘都拥有6000马力的拖拽能力,就像把三辆主战坦克的动力集中在这些拖船上一样。
为了确保这些资源的协调运作,希腊航运部成立了特别工作组,每天都与中国的拖船团队通过视频会议保持联系,光是安排拖船的航线就进行了27次演练。
到2001年11月,瓦良格号终于得到了允许,顺利通过了海峡。
出发前一晚,爱琴海突然刮起了强烈的气旋,风速达到了10级。拖船的钢缆在巨浪中被拉得笔直,其中一根突然断裂,瓦良格号开始失去控制,漂向了四面八方。
在紧要关头,希腊海军的“利姆诺斯”号护卫舰迅速赶到现场,舰上的水兵不顾生命危险,利用直升机将新的缆绳送到拖船上。
在这场持续了12个小时的救援行动中,23岁的希腊海员阿纳斯塔索普洛斯不幸被滔天巨浪卷走,再也没有返回。
在葬礼现场,希腊总统亲自为阿纳斯塔索普洛斯的家人授予了勋章。
当中国驻希腊大使提出赔偿要求是,总统摇了摇头,表示:“他为了两国的友谊奉献了自己,这笔钱根本无法衡量。”
这个插曲让原本仅仅是利益交换的合作,变得多了一份沉甸甸的情谊。
瓦良格号一进入地中海,希腊的护航行动就变得更加密集。他们派出两艘扫雷舰在前面领路,负责排查潜在的水下障碍物;紧接着还有一艘补给舰,作为拖船团队的后勤保障,提供燃料和淡水。
甚至连苏伊士运河的通行许可,都是由希腊外交部门来协调的——那时埃及对没有动力的巨型舰船通行特别小心,幸亏希腊以“欧盟成员国”的身份出面担保,瓦良格号才得以顺利通过。
在整个运输过程中,希腊的港口扮演了关键的中转枢纽角色。
在克里特岛的苏达湾,当地工人免费为瓦良格号进行了船体检查,还修补了被风浪撞出的几个小缺口。
雅典港的工程师协助拖船团队进行了动力系统的检修工作,防止了潜在的机械故障发生。
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帮忙,没有一样少,可能就会让整个旅途功亏一篑。
2005年,瓦良格号的改造正式拉开序幕。面对这艘只有68%完成的空壳,国内工程师们遇到了一系列难题:没有动力系统,没有雷达设备,甚至连一些关键的特殊钢材都得重新开发。
鞍钢集团花了三年时间,研发出了一种能够承受舰载机起降冲击的专用钢材。
科研团队通过逆向工程破解了苏联的技术,把核潜艇用的蒸汽轮机改装成了航母的动力系统,仅调试这一环节就花了五年时间。
在2012年9月25日,经过改造的瓦良格号正式被命名为辽宁舰,正式列入中国海军的舰队中。
当歼-15舰载机顺利完成起降,远在希腊的一位拖船船长通过新闻看到这一场面时,激动得热泪盈眶。
他始终铭记着,当年在苏达湾进行检修时,中国工程师指着那块布满锈迹的甲板说道:“总有一天,这里会让我们的飞机起落。”
此刻的希腊,正处于经济困难的深渊中。2008年,债务危机席卷全国,国家的债券收益率飙升至30%,欧盟的援助也伴随着严格的条件,希腊急需外部援助来摆脱困境。
中国一直没有忘记当年的情谊,中远集团投入了43亿欧元,取得了比雷埃夫斯港67%的股份,并派遣专业团队进行港口的改善和升级。
经过几年时间,港口的吞吐能力从88万标准箱提升到了500万标准箱,创造了上万人的就业岗位。
国家电网出手了,花了3.2亿欧元买下希腊电网24%的股份,帮他们把电力设施升级了一下。希腊的电网稳定性明显改善,还拿到了急需的外汇储备。
在能源方面,色雷斯风电项目每年产生1.6亿千瓦时的电力,足够供10万户家庭用电。克里特岛的海底输电线路,把清洁能源传到这座旅游胜地,让海岛的生活变得更加绿色。
现在,两国的合作已经远不止这些,希腊的橄榄油通过中欧班列销往中国市场,而中国游客每年带给希腊20亿欧元的收入。
在人工智能和绿色科技方面的合作实验室也逐渐建立起来了。
2023年,中希之间的贸易额达到了96亿美元,年比增长了18%。比雷埃夫斯港成为了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作为欧盟成员国的希腊也用实际行动积极支援这次国际合作。
回顾这段历程,从瓦良格号艰难返回到比雷埃夫斯港的重启,中希两国用互帮互助的行动,演绎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真实写照。
希腊总理曾表示:“中国不仅帮助我们渡过了难关,还为我们指明了发展的道路。”
在希腊的帮助下,中国成功实现了航母的梦想,开启了海军建设的新阶段。
这段关于航母的渊源,逐渐扩展到多个领域。它表明,国家间的合作不应受到地区和阵营的限制,只有相互尊重、双方共赢才能走得更远。#夏日旅行攻略#
http://raimaz.com/aidianjingjieshao/296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