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中国付出巨大,朝鲜曾三次鼎力相助
1950 年,朝鲜半岛战云密布,中国毅然出兵抗美援朝。
三年激战,中国投入百万兵力,付出巨大代价,将美军阻挡在三八线外。
可有人不禁发问:中国为朝鲜流血牺牲,朝鲜又给予过中国什么支援呢?
其实,中朝之间的情谊,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已生根发芽。
回溯到 1946 年,东北大地刚从抗战硝烟中走出,国共内战的烽火又迅速燃起。
彼时南满局势危急,部队告急,根据地危在旦夕。
为扭转战局,陈云、萧劲光等一批高层干部需紧急奔赴南满。
南北交通线被国民党严密封锁,常规路线根本无法通行。
关键时刻,朝鲜伸出援手。
刚摆脱日本殖民统治不久、国内百废待兴的朝鲜,在接到联络后,金日成亲自批示开通秘密线路,为这批干部制定过境方案,还派出干部负责接应和护送。
这支特殊的小队从咸镜北道边境进山,在积雪没膝的山岭间艰难前行,沿着伪满时期的旧军道,昼伏夜行,躲避着巡逻哨卡。
朝鲜向导带着他们连夜赶路,在几次山头换乘马队,补给点巧妙地隐藏在旧庙、废仓房里。
全程没有一纸通行证,全靠朝鲜地下党系统的精心调度。
历经九天八夜的艰苦跋涉,他们终于抵达南满临江。
抵达后的第二天,关键的 “七道江会议” 召开,会议做出死守南满的决策,成为东北战略的重要转折点。
多年后,陈云回忆道,若没有借道朝鲜,他们可能无法及时赶到南满,会议也无法召开,东北战局将截然不同。
朝鲜为中国打开的,不仅仅是地理上的通道,更是战略上的生机之门。
时间来到 1948 年,中国内战进入白热化阶段。
东北三大战役一触即发,可后勤供应却严重受阻。
东北铁路被炸,仓库物资匮乏,前线连军粮都难以保障。
在这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紧急派遣李富春副政委前往朝鲜,寻求海上运输通道。
朝鲜毫不迟疑,迅速将刚修复的清津港、元山港调拨给中国使用。
苏联的援华物资运抵朝鲜港口后,朝鲜负责接收并安排内陆转运。
朝鲜民众用人力、骡马、木船、雪橇,在山区艰难搭建起临时仓储、装卸点和转运站。
那年冬天格外寒冷,有人光脚套着麻袋在山道上运送物资,甚至有运输队在深山迷路三天,靠着雪水和干粮坚持下来。
罗荣桓元帅患肾病,被送入平壤苏军医院治疗,金日成与夫人金正淑亲自前往探望,还送来收音机供他了解东北前线情报。
官方档案记载,1948 年下半年,朝鲜为中国解放区输送了上万吨物资,这些物资都是朝鲜百姓从自己本就不多的储备中节省出来的。
1950 年 6 月,朝鲜战争爆发。
10 月中国决定出兵前,朝鲜已独自承受了巨大压力。
美国为首的 “联合国军” 攻势猛烈,平壤、新义州等城市相继沦陷,朝鲜人民军伤亡惨重,国土几乎全线失守。
但即便如此,朝鲜政府没有退缩,人民军也顽强抵抗,撑到了中国做出决策。
志愿军渡江后,朝鲜军队积极配合,在多场会战中与志愿军并肩作战,独立歼敌数量可观。
在志愿军面临粮食、医药、棉衣短缺的困境时,朝鲜老百姓纷纷伸出援手,把家中最后的豆子、棉被送到战壕。
清川江一带,朝鲜民兵仅用五天就在冰河上架起浮桥,协助中国部队突袭美军后方。
前线医院被炸,朝鲜护士跟着志愿军伤员搬进山洞,每天蹲着为伤员换药十几个小时。
战争末期,中国决定志愿军撤离后,将所有机场、仓库、道路、战备工程全部留给朝鲜。
1958 年冬,最后一批中国部队离开朝鲜。
八年时光,中朝两国携手并肩,共同走过了艰难岁月。
中朝之间的情谊,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是在历史的风雨中,两个国家紧紧握住彼此的手,相互扶持,共同前行。
这段情谊,值得永远铭记。
http://raimaz.com/aidianjingjieshao/115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