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输掉两场后突然变招,谁料替补席杀出救星让全队重生

赛季刚开局就连吃两场败仗,火箭队这是要凉凉?乌度卡急了,直接把五大阵容给废了,让奥科吉顶上首发位置。说白了,就是场上得有人能拉开空间,不能让杜兑特一个人扛着被人家围殴。夏天那笔大交易送走范弗利特之后,火箭现在连个像样的组织后卫都找不着,这可愁坏了教练组。再输下去,今年的争冠梦怕是要醒了。

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试各种阵容,看看哪套能打出点名堂来。要说这乌度卡也是够拼的,眼看着球队要崩盘,干脆把之前坚持的打法全推翻重来。篮网队本来实力就一般般,这场要是还拿不下来,那真就没法跟球迷交代了。

调整阵容这招还真管用,禁区里终于不那么挤了。阿门汤普森和申京这俩年轻人冲起来势不可挡,篮下得分那叫一个酸爽。奥科吉也争气,外线三分球说进就进,火箭对他的要求其实不高,就是投好三分防好人,这活儿他干得挺在行。

杜兑特打老东家那是格外卖力,毕竟谁不想在旧主面前证明点什么?主力阵容的投篮问题总算是解决了一大半。板凳席上继续用双塔组合,谢泼德那个反击三分稳得很,一箭穿心帮球队把节奏带起来了。

第一节火箭就轰下42分,这进攻打得跟上赛季的巅峰状态似的。主力阵容围着杜兑特转,替补上来也不掉链子,整个节奏就顺起来了。伊森这小子成了最大受益者,一跑起来那叫一个欢实。他连中两记三分球,直接把比赛节奏给盘活了。

前两场伊森的表现确实拉胯,网上骂声一片,好多人都说火箭当初没跟他续约是对的。但这场球他用实际行动狠狠打了那些质疑者的脸。第二阵容里他就是核心,外线投篮手感烫得很,还能给队友送出好球。三节下来,伊森已经砍下20分4篮板3助攻,效率比杜兑特还高。

全场打完,伊森交出22分5篮板5助攻的成绩单。虽说下半场手感稍微冷了点,但防守端依旧很稳。对火箭来说,伊森真不是可有可无的角色。贾巴里史密斯虽然能打锋线,但身体对抗和冲击力比不上伊森。芬尼史密斯呢,年纪摆在那儿,没伊森那股子冲劲。要是伊森能一直保持这个状态,说不定火箭会重新考虑跟他续约的事儿。

谢泼德这场就有点尴尬了。开场第一个三分进了,接下来就开始打铁,传球还失误,防守也被对手打爆。只要他在场上,火箭基本就在丢分。这小伙子得好好琢磨琢磨怎么找准自己的位置了。

正常阵容打得好好的,乌度卡脑子一抽又整起五大阵容,结果被人家连追10分。场上就杜兑特和史密斯俩人在外面扔三分,进攻打得跟便秘似的。第二节后半段,乌度卡总算清醒了,换回正常阵容,这才稳住局面。

下半场伊森依然是火箭的进攻发动机,弥补了全队三分球整体不准的毛病。虽说手感有所下滑,但防守端一点没松懈。谢泼德这小子总算找到感觉了,三分球7投3中,拿下15分8助攻。越投越有自信,还连进了两记追身三分,这才是替补该有的样子嘛。

伊森和史密斯俩人加起来砍下37分13个篮板,这俩家伙在四号位上的竞争可有看头了。谢泼德也明白了,自己就是替补抢分手,把空位三分投进去就行,传球能助攻就助攻,不强求。

最终火箭137比109狂胜篮网28分,这场球不光是拿下赛季首胜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球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少用五大阵容,进攻自然就流畅了。禁区不挤了,外线有空间了,球员们打起来也更舒服。

乌度卡这次调整算是对症下药。以前那套五大阵容,场上全是能防守的糙哥,进攻端就像在泥潭里挣扎。现在好了,该拉空间的拉空间,该突破的突破,该投三分的投三分,各司其职。杜兑特也不用每个回合都被围攻了,轻松多了。

伊森这场的表现让所有人眼前一亮。上赛季他就是火箭轮换阵容的重要拼图,只是前两场状态不佳,让人差点忘了他的能力。这小伙子身体素质劲爆,防守积极,三分球手感来了也能连续开火。关键是他打球有股狠劲儿,不服输,这种精神头正是火箭需要的。

谢泼德的成长也值得肯定。作为新秀,他之前一直在找自己的定位,有时候想做的太多反而搞砸。这场球他明白了,替补就该干替补的活儿,抓住机会得分,组织串联是加分项不是必需品。这么一想通,打起来就顺多了。

火箭现在的阵容深度其实不差,主力替补各有千秋。主力阵容有杜兑特坐镇,再配上阿门汤普森和申京两个年轻人的冲击力,外线还有奥科吉这种定点投手。替补阵容呢,伊森和谢泼德能提供火力,史密斯兄弟防守也靠得住。

关键就看乌度卡能不能把这些人用对地方。五大阵容不是不能用,但得看时机。常规时间还是得让进攻流畅起来,毕竟光靠防守赢不了总冠军。这场大胜篮网给火箭指明了方向,接下来就看他们能不能坚持下去了。

说到底,篮球还是得攻守平衡。火箭的防守本来就够硬,现在进攻也找到节奏了,这个赛季还真有点盼头。伊森要是能保持这个状态,谢泼德继续成长,再加上杜兑特的稳定发挥,火箭冲击季后赛应该问题不大。

你觉得火箭这套新阵容能走多远?伊森和谢泼德这对替补组合能不能成为球队的秘密武器?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http://raimaz.com/xinwendongtai/803480.html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