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历史上6位出自爱新觉罗家族的领班军机大臣有哪些政绩
自雍正帝成立军机处以来,一直到清朝灭亡,一共产生了35任领班军机大臣,这里面既有满族大臣,也有汉族大臣,不过以满族大臣居多。在众多的满族大臣中又有六位出自于爱新觉罗家族。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这6人在任期间的政绩。
1、怡亲王胤祥
胤祥是康熙帝第十三子,雍正帝胤禛最为信赖倚重的胞弟。康熙朝后期曾一度失宠遭圈禁。雍正帝继位后对其高度信任,元年即封其为和硕怡亲王,委以重任,成为雍正帝推行新政的核心辅弼。
其人生最为关键的高位出现在雍正七年(1729年)。清廷因应对西北准噶尔部战事筹划军需之需,于此年设立军机处作为中枢决策核心机构。胤祥因长期总理户部三库事务、主管全国财政并卓有成效,其才能深得雍正帝倚赖,加之特殊的血缘关系,遂被雍正帝亲自点定,在军机处创设之初即担任事实上的首任领班军机大臣,统筹协调其他军机大臣(如张廷玉、蒋廷锡等),负责处理最为机密的军政要务。
胤祥
胤祥担任此职虽短暂(雍正七年至八年五月病逝前),但责任重大。在任期间,他运用其卓越的管理才能,主要聚焦于几方面核心事务:一是直接统筹并高效调度西北军需粮饷与马匹转运,确保前线战争机器的运转;二是利用其管理财政水利的经验,推动京畿地区(主要是直隶)的大规模水利营田工程,旨在增加粮食产量、改善漕运;三是深度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讨论与制定,尤其是与财政、军务、河工相关的决策,将中央最高行政决策权集中于军机处并加以执行。他为军机处初期高效运转及雍正朝新政的贯彻,尤其是平定西北的准备工作,鞠躬尽瘁,于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积劳病故。
2、平郡王福彭
福彭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六世孙,克勤郡王岳托的后裔,其父为平郡王纳尔苏。他自幼聪慧,深受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赏识与器重。雍正四年(1726年)承袭平郡王爵位。雍正十一年(1733年),被任命为定边大将军,率军前往西北前线,指挥对准噶尔的战事,展现出一定的军事才能。也是这一年他奉旨进入军机处参与机务,并很快成为首席军机大臣(领班军机大臣),其地位在资深汉臣张廷玉之上,负责总理军机处事务,但时间很短他就不再担任领班军机大臣。乾隆年间先后管理正白旗和正黄旗的满洲都统,升任议政大臣。乾隆十三年(1749年)去世。
福彭
3、成亲王永瑆
永瑆是乾隆帝第十一子,生母淑嘉皇贵妃金佳氏。他自幼才华出众,尤以书法闻名。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封和硕成亲王,嘉庆帝即位后,因是皇帝的兄长且素有才名,开始参与中枢政务。永瑆真正进入权力核心是在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即乾隆帝驾崩、嘉庆帝亲政之初。他于该年奉旨在军机处行走,以亲王领军机处,在嘉庆四年初至同年底约一年时间里,承担了领班军机大臣的职责,是嘉庆初年短暂的核心决策者之一。
永瑆
在此期间,他主要协助初掌实权的嘉庆帝处理当务之急:一、主持查办权臣和珅及其党羽,清理朝纲,稳定政局;二、协助处理白莲教起义后期的平乱方略及后勤筹措;三、参与制定整顿吏治、恢复经济的政策方针,为嘉庆帝亲政初期的权力过渡和国策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因其亲王身份及敏感地位,并未长期占据军机要职,至嘉庆四年年底后基本退出军机处日常事务核心,重心转向文化活动和内廷差务,于道光三年(1823年)去世。
4、恭亲王奕訢
奕訢是道光帝第六子,生母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咸丰帝异母弟,封和硕恭亲王。咸丰年间一度失势,但咸丰十一年(1861年),联合慈禧太后、慈安太后成功发动辛酉政变,清除顾命八大臣集团,成为同治、光绪两朝的核心决策者。
奕訢最重要的政治身份是首席军机大臣(领班军机大臣),其任期主要分三个阶段:首次是在咸丰三年到五年,第二次是自同治元年(1862年)光绪十年(1884年)甲申易枢被罢黜止,第三次是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败后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去世,期间主导枢垣近三十年,其中第二次任期是晚清洋务运动的核心时期。
恭亲王奕訢
在任领班军机大臣期间,他主导推动近代化改革(洋务运动):一是创设并主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负责外交谈判与管理洋务;二是大力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如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创建新式海军(北洋水师)和训练新军;三是支持兴办学堂(同文馆)、派遣留学生,培养新式人才;四是总揽内政外交全局,处理教案、边界争端,签订重要条约(如《北京条约》后续事务、《中俄改订条约》等),尝试在维护清廷统治下引入西方科技与制度。其改革虽受制于保守势力与国力限制,但深刻影响了晚清历史进程。
5、礼亲王世铎
世铎是礼烈亲王代善的九世孙,承袭礼亲王爵位(称礼亲王世铎)。他虽能力平平,但凭借宗室身份及慈禧太后的信任跻身权力核心。光绪十年(1884年),慈禧太后借“甲申易枢”罢黜恭亲王奕䜣等军机大臣,世铎被委任为新任领班军机大臣(1884年-1894年),成为此后十年间清廷名义上的首席枢臣。
世铎
在长期担任领班军机大臣期间,世铎主要扮演了执行慈禧太后意志的角色:其一,缺乏独立决策能力,重大事务均遵从慈禧裁断,尤其涉及对日主和(甲午战争)、戊戌政变镇压维新派、庚子年盲目支持义和团排外等关键历史节点,均附从慈禧旨意;其二,表面维持军机处日常运转,处理日常政务奏章呈递;其三,作为宗室亲贵代表,在朝局中平衡满汉势力,但实际作用有限。甲午战败后世铎被解除领班军机大臣等实权职务,1898年恭亲王去世后世铎再次出任领班军机大臣,1901年世铎再次被解除领班军机大臣职务,改任“御前大臣”等虚衔,于民国二年(1913年)去世。
6、庆亲王奕劻
奕劻是乾隆帝第十七子庆亲王永璘之孙,后承袭庆亲王爵位。他凭借在咸丰、同治年间处理宫廷礼仪事务逐步晋身,尤以善逢迎慈禧太后获得青睐。光绪十年(1884年)甲申易枢后进入权力核心,长期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真正成为领班军机大臣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接替荣禄掌握中枢大权,直至宣统三年(1911年)四月清廷宣布“皇族内阁”成立(军机处被取代),是晚清最后一位掌握实权的宗室枢臣。
奕劻
在任领班军机大臣的八年多时间里,奕劻权势显赫却饱受贪腐指责。其任内主要作为集中于几方面:一是主持清末新政中枢协调,形式上支持官制改革、练新军、兴学堂、派遣考察宪政大臣等事务;二是实际把控外交中枢,代表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后续条款等;三是肆无忌惮招权纳贿,其府邸被讽为“庆记公司”,卖官鬻爵、收取巨商(如袁世凯)贿赂,严重侵蚀吏治;四是极力维护皇族集权,在1906年官制改革及1911年组建“皇族内阁”中扮演关键角色,强化亲贵专权,激化社会矛盾,间接加速了清王朝的崩溃。辛亥革命爆发后避居天津,于民国六年(1917年)去世。
小结:
爱新觉罗宗室先后有六人担任清代领班军机大臣,在枢垣发挥关键作用。怡亲王胤祥深得雍正信任,创军机处即总揽机要,主理西北军需调度与京畿水利,奠定中枢高效运转基础。平郡王福彭以宗室重臣短暂领班,协调军机事务。成亲王永瑆于嘉庆亲政初年主持清算和珅、整顿吏治,稳定过渡期朝局。恭亲王奕䜣历经道光至光绪三朝,两度掌枢共近三十年,推动洋务运动核心改革:设总理衙门统筹外交,兴办军工与新式海军,倡办学堂派遣留学,深刻影响近代化进程。
礼亲王世铎长期任领班却乏建树,唯遵慈禧懿旨行事,附和对日主和、镇压维新等决策。末代庆亲王奕劻主政时贪腐横行,虽表面推行新政练兵兴学,实则卖官鬻爵、强化皇族集权,激化矛盾加速清亡。六人执政轨迹贯穿清中晚期,既凸显宗室重臣的双重作用,亦折射王朝兴衰脉络。
http://raimaz.com/xinwendongtai/57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