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次反击当天,首个主动寻求合作的西方国家浮现,令人意外
刚刚,中方把韩华海洋的五家子公司列入了“黑名单”,这一下子就让美韩两国都警觉起来了。韩国脑子里肯定在琢磨怎么能让中国网开一面,而美国则想着趁机搞点离间中韩的策略。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有个西方国家突然做出了让美韩甚至整个欧洲都没料到的决定。到底是哪国呀?他们又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做出了这么出乎意料的举动呢?
一本算得明明白白的亏本账
在新西兰,正上演着一出看似亏得血本无归的买卖。铁路部长温斯顿·彼得斯宣布,宁可支付高达6.71亿新西兰元的巨额解约费,也要断然结束和韩国现代尾浦造船厂的合作,然后,把建造两艘新一代大型公铁两用渡轮的合同甩给了一家中国企业——广船国际。
要搞清楚新西兰的底气,地翻看一段烂账。当年,那个叫iRex的渡轮更换项目在2018年启动时,预算定在7.75亿新西兰元,算是挺踏实的一个数字。表面看还挺漂亮,但事实很快就变得惨不忍睹。
这个项目原本由韩国船厂负责,就像个鼓鼓囊囊的气球,花费一路越吹越大。到了2021年,预算悄悄翻了一番,直接冲到14.5亿新西兰元。可还没完,就在两年后,财政部内部发出警告,说最终花费可能会达到令人咋舌的40亿新西兰元。嗯,本来是想改善基础建设的,结果变成了一个吞噬国家资金的无底洞。
再看看那6.71亿的亏损,感觉完全不一样了。里面有1.44亿直接赔给韩国船厂作为和解金,剩下的就是早期花出去的真金白银。无疑算是财务上的割肉,挺疼的,但也是为了止损的权衡之举。因为账本的另一头,明明白白写着接下来该怎么抉择。
中国的报价,比韩国方面失控后那最后算的金额低了整整40%。关键是,对方还明确写着交货日期——2029年,白纸黑字,没半点模糊。如果换成其他西方合作伙伴,比如欧洲或日本的船厂,价格至少贵出去60%,交货时间还得拖多三年。就算是享受补贴的美国船厂,价格也比中国高出了35%。
最让人心惊的是,“维持现状”的那部分开销才是真正的噩梦。到了2024年,那几艘老旧的渡轮因为各种问题,竟然闹了27次罢工,每次都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生活不便。更悲观的经济模型预测,如果非得硬着头皮继续走韩国的方案,未来20年,新西兰的纳税人可能得再掏出340亿来填这个无底洞。所以,这笔6.71亿的“学费”实际上就是买一张走向未来的靠得住、清楚、成本可控的船票。
造船厂,还是系统解决方案?
价格差得这么大,可不是碰巧的,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了世界造船行业那条深藏的实力差距。这不只是说谁能造出船的问题,而是看谁能用更巧、更强的掌控力,把整个流程“系统性”地搞定。
咱们先聊聊“中国为什么能”。广船国际的强项可不是靠几个尖端技术就能搞定的,而是靠一整套“组合拳”打天下。这首先体现为对整个产业链的把控能力。
韩国船厂受到外部制裁,去欧美市场买钢材时价格飙升,而咱们中国的船厂用的是自家生产的高强度钢料,这一块成本就省了30%左右。再加上长江黄金水道的优势,庞大的船体分段可以以低廉的价格高效运输,物流费只占船价的5%,这一点在其他国家几乎难以达到。
在一个,技术和管理上的差距也很明显。韩国现代尾浦还在为工人罢工导致的交船延误烦恼时,中国的造船厂里,机器人焊接的精准度已经达到0.1毫米,船体分段的预制化率也超过了九成。那些数字化管理系统甚至可以随时追踪每颗螺丝的拧紧力度,细节做到极致。
这样追求极致的细节管理,带来了比国际平均水平快了大约18%的建造周期,还让成本掌控的精准度多出12个百分点。
最狠的一招是,中国已经不单单提供一艘船,而是一整套解决方案啦。他们的方案里,涵盖了新西兰港口、铁路,甚至电路系统的全面升级打算,经过系统优化后,整体成本效益还能提高31%呢。这可是从“交付一件产品”到“赋能整个系统”的思路飞跃啦。
反倒一边,问题暴露得真是一清二楚。韩国这边方案之所以出状况,不光是供应链吃紧,内部管理也是乱成一锅粥。设计方案老是改来改去,协调上面也不顺畅,一度有11个分包商因为看不到利润干脆放弃了。他们原本想用一套标准化的模型来应付新西兰那复杂的地理和水文条件,结果却不断碰壁,费用也一路飙升,陆地配套设施的升级成本,更是被低估得令人汗颜。
这事儿背后,其实反映的是韩国以及整个西方造船行业共同遇到的难题:产业链严重断裂,专业人才大量流失。年轻人都不愿意投身重工业,结果熟练的技工和工程师稀缺得让人头疼。就连美国的造船业,现在的市场份额也一跌再跌,只剩不到全球的1%,几乎全靠海军订单那点“续命”。
当政治正确遇上民生账单
这决策中最让人捉摸不透、多个层面都耐人寻味的地方,正是它背后的地缘政治因素。新西兰,咱们都知道,是“五眼联盟”的核心盟友之一,而广船国际正好就位于那个被美国商务部列入“实体清单”、贴上“军方企业”标签的企业名单上。
让一个被盟友“老大”拉黑的企业去搞国家级的重要基建,这根本就是在政治的钢丝上走钢丝,压力可想而知。不过,面对内部的巨大压力和现实的需求,最后政治上的正确选择还是让步,低头接受了民生的实际需要。
铁路部长温斯顿·彼得斯的公开答话,真说得挺直白:“我们买的东西,是船,用来运乘客和火车的,不是发导弹的。”这句话巧妙地把原本可能变得很敏感的政治问题,拉回到商业和民生的根本上。对于新西兰的老百姓来说,要换那些快要不行的老旧渡轮,确保南北岛的交通畅通,是个不能等的刚性需求,这个事儿不能再拖了。
其实,新西兰的情况不是个案,而是一股逐渐扩散的全球潮流。嘴上说着“要规避风险”的欧盟,悄悄地向中国订购了先进的科学考察船。澳大利亚的矿业巨头力拓,也选择让中国来建造新的散货船。就连工业发达的德国,在氢能源船这个领域,也开始向中国伸出合作的橄榄枝。
这些踏实的决策聚在一起,展现出一幅明显的画面:全球优质、高效的造船实力,正朝着中国逐步汇聚。当经济的自然规律力量变得足够强大时,就能超越那些政治口号带来的影响。到底是要为远方的政治标语买单,还是要对自己国家的纳税人钱包和百姓的日子负责任?答案不用多想,挺明确的。
结语
新西兰支付了这笔6.71亿“学费”,最终得到的不仅仅是两艘先进的渡轮,更是一堂深刻的教训和未来的启示:在一个紧密连接、全球化的世界里,一个国家的安全和繁荣,并不是靠空洞的阵营对立来维系的,而是要靠尊重产业发展规律和做出实际的决策能力。
中国造船行业的成功,不再是过去那个只靠低价竞争、被称作“价格屠夫”的简单形象,而是以先进技术为支撑,通过整合完整产业链,展现出强大的综合竞争力。这种硬实力,静静地在改变着全球产业的版图,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对中国造船的看法。
等到2029年,那两艘崭新的、由中国制造的巨轮稳稳驶入库克海峡时,它们所代表的不仅是新西兰的经济命脉,也再次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实力是打破偏见的最佳语言”这一古老真理的现代版本。
新民晚报2025-10-17《新西兰从韩国抢回造船订单塞给中国:将节省“数十亿”!》
http://raimaz.com/chanpinzhanshi/72712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