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为何终身未用海瑞?张冷笑:启用他大明危矣
明朝:张居正为何 never 用海瑞?张冷笑着回答:用他大明就完了。
1572年,只有36岁的隆庆皇帝去世了。张居正抓住机会,击败了高拱,成为了大明内阁的首辅大臣。
海瑞在家赋闲两年了,听说这个消息后,心里特别激动。他觉得,自己重新被重用的机会马上就要来了!
果然,这天,朝廷派来了御史来“探望”海瑞。
为了款待来访的御史,海瑞特意破例宰了一只鸡,希望御史能在皇帝和张首辅那儿为他说几句好话。
没想到,御史吃了鸡后,事情却没有进展,海瑞恢复原职的愿望也落了空。
在张居正担任首辅的12年里,“海青天”海瑞几乎被人遗忘了。他想不明白,自己这样一个正直无私、一心为公的人,为什么在大明朝一直得不到重用呢?
海瑞,字汝南,号刚峰,是明朝的一位大清官。他为人正直,不畏权势,刚正不阿,因此被称为“海刚峰”。
海瑞的坚强主要表现在他的个性里。
因为家庭和成长经历,海瑞成了一个黑白分明、宁折不弯、非常固执的人。他给自己起了个号,叫做“刚峰”。
在1514年,海瑞诞生于海南琼山的一个文化家庭。虽然称作文化家庭,主要是因为有几个叔叔的文化熏陶。
他的几个叔叔都中过举人,出来做了官,而他的父亲海翰一辈子读书、考试,却一直是个禀生(享受政府补贴的秀才)。
海瑞四岁时,父亲海翰满怀遗憾地去世了,只剩下谢氏母子俩相互依靠生活。
为了完成亡夫的遗志,谢氏对海瑞要求非常严格。从小到大,海瑞的生活里几乎没有“玩乐”这两个字。无论寒暑冬夏,白天黑夜,海瑞要么在读书,要么在去读书的路上。
“耳朵不听外面的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正是海瑞成长阶段的真实写照。
海瑞虽然非常用功,但成绩一直不好。从十几岁考到二十几岁,他跟父亲一样,始终只是个秀才,这让母亲谢氏急得头发都变白了。
面对母亲期待的眼神,海瑞展现了“不到黄河心不死”的决心,一次落榜就再考一次,就这样坚持了八年。终于,在36岁那年,他考中了举人,获得了入朝为官的机会。
三年后,海瑞满怀信心地进京参加考试,没想到却落榜了。已经四十岁的他感到非常失望。
海瑞想来想去,觉得自己可能不适合通过科举考试当官。既然考进士一直没有考中,那就等着朝廷安排,去参加工作吧!
1554年3月,海瑞开始了他的第一份工作,担任福建延平府南平县的教谕。由于他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学生们私下里都称他为“海阎王”。
一天,延平知府听说南平县的教育工作做得好,就想去看看。
他刚坐下,周围一大片官员都赶紧跪在地上,唯独有一个人笔直地站着。延平知府见这情景,不耐烦地问道:“怎么来了个山里搬来的笔架,站在这里愣着?”
同僚们急忙拉住海瑞的衣袖,示意他跪下行礼,没想到海瑞依然坚定如初,拱手回应道:“这里是学堂,按照孔夫子的规矩,无论官职多大,老师都不必行礼!”
延平府的官员非常生气,甩手走了。没过多久,这件事就被福建提学副使朱衡知道了。
朱衡非常欣赏海瑞的做法,于是极力向朝廷推荐海瑞。“海笔架”的美名很快在整个朝廷传开了。
海瑞之所以被后人称道,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廉洁精神。他为官期间,生活简朴,不贪图富贵,一心为民谋福利。他拒绝各种馈赠,哪怕是一点小礼物也不接受,这种清廉作风在当时官场中极为罕见。海瑞的廉洁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更体现在他的工作态度上。他严格遵守律法,不偏不倚,始终秉持公正无私的原则,坚决打击贪腐行为。他的这种品格,让百姓对他充满了敬佩,也让后人敬仰不已。
海瑞的廉洁,是人尽皆知的。
由于朱衡的推荐,1562年,48岁的海瑞开始他的官宦生涯,担任了浙江淳安县的县长。
明朝中期以后,整个官场一片混乱,贪官污吏横行,百姓们深受剥削,但是他们哭诉无门,敢怒不敢言。
海瑞一上任,就立即开始了大力度的改革,取消了所有的惯例费用,停止了各种“不合理收费”,并且恢复了太祖时期的低薪酬制度。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亲眼见到官员们的腐败和百姓的贫困,对官员非常不满。因此,他在制定官员薪酬时,把俸禄设得非常低,以至于官员们的收入少得可怜。
不少官员的薪水不够家用,只好采取其他方式赚取额外收入。以淳安县衙门的工作人员为例,除了正常的工资外,他们还有额外的隐性收入来源,这种现象已经持续了近两百年。
然而,现在海瑞却打算停止这份额外的收入,大家靠这个生活怎么办?
大家都抱怨不停,有些人甚至开始怠工,但海瑞却始终保持平静,一如既往地工作和生活。
不就是工资低一些吗?这有什么难的?
他通过实际行动展示了解决方案:
工资不够养家糊口,那就大家一起开垦土地种菜种粮。
工资不够买新衣,那就自己动手,纺线织布。
钱不够应付人情往来,干脆就不来往吧!
海瑞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了,靠太祖的低薪制是可以生活的!
他看起来比较瘦弱,脸色也不太好,身体显得很虚弱。因为海瑞严格执行“低薪制”,淳安县的县丞、主簿和衙役们给他起了个“海青菜”的绰号,之后纷纷选择辞职离开。
一时之间,海瑞所在的淳安,成了朝中大臣和小吏们避之不及的地方。
1587年,海瑞在南京当官的时候去世了,享年73岁。
以前的同事去吊唁时,才知道海瑞家里的东西就只有八两俸禄、一匹葛布和几件旧衣服,加起来连办丧事的钱都不够,最后还是大家凑钱,才把他埋葬了。
在明朝那个贪污盛行的时代,海瑞可是个极其罕见的清官,人人称颂。
三、海瑞的坦率直言
海瑞的坦率,表现在他敢于直言不讳地提出建议。
1566年,53岁的海瑞终于有了转机,从地方调到了京城,成为了户部云南司的主事,虽然官职不大,但也算是个京城官员了。
尽管职位提升了,工作地点也变了,海瑞的性格和处事方式始终如一。
他在官场上混,一开口就是《大明律》。只要有人触犯了法律,他不管是谁,都会严厉地批评。
这年二月,沉迷于修炼和炼制丹药的嘉靖皇帝,突然收到了海瑞呈上的一份长达3000字的《治安疏》。
一打开就气得不行,嘉靖皇帝当场就把桌子掀翻了,手指着锦衣卫,声音都有点抖地说:“赶紧去抓海瑞,别让他跑了!”
海瑞在《治安疏》这篇文章中,讲了些什么内容呢?
咱们选几段来看看,大家感受一下。
在奏疏中,海瑞首先痛斥嘉靖帝“二十多年不上朝,朝廷的法度全都废了”,接着又嘲讽嘉靖皇帝制造了“二王不相见”的闹剧,真是身为父亲不仁的表现!
海瑞在骂得兴起时,还引用了一句民间俗语:“嘉靖,嘉靖,家家都干净,但口袋里没钱”。
大家都知道,嘉靖皇帝一直把汉文帝当作自己的榜样,但海瑞却直接说:“陛下,您跟汉文帝比起来,还差得不少呢!”
每一句话都像直击心灵的利刃,难怪嘉靖会被气得失控了!
就在大家认为海瑞必死无疑的时候,宦官黄锦悄悄地向皇上进言道:
海瑞这个人一向被认为有些愚直。据说在他准备上书的时候,知道自己可能会被治罪,就提前准备好了棺材,并且和家人一一告别,现在正在家里等着皇帝的死刑命令。
一向自大的嘉靖听了这话,突然冷静了下来:“海瑞想通过死谏,捞一个忠良的名声,朕,偏不让他如愿!”
海瑞被关进了大牢,一关就是10个月。直到嘉靖皇帝去世,也没有人敢杀他。
海瑞不仅批评了皇帝,还大胆地指责了整个朝廷的官员。
这又是发生了什么情况呢?
1570年,海瑞被提拔为应天巡抚,可他在这个职位上还没待满半年,就被人告状弹劾了。气得不行的海瑞,一气之下就给当时的隆庆皇帝递了辞呈,还偷偷送上了一份秘密奏折。
在密信中,海瑞这样说:
臣曾经说过,如今朝中官员大都习惯得过且过,墨守成规。皇上虽然有心革新治理,但群臣却都没有积极作为的决心。大家互相牵制,互相排挤……《诗经》中说:“不要听信妇人的谗言。”如今,朝廷上下所有官员都像妇人一样,他们的话,皇上千万不能听!如果皇上能认识到这一点,那是我大明朝的福气,也是我作为臣子的福气!
海瑞认为,满朝文武中没有一个是正直的君子!这种疯狂的话和举动,在天下也只有海瑞敢说敢做!
隆庆皇帝看了那份密折后,并不怎么在意。他知道海瑞以前就有骂皇帝的前科,现在骂大臣们,不过是故伎重演,想要博取名声罢了。
海瑞本打算用这种策略让大臣们和皇帝醒悟,希望能继续留在官位上,没想到反而适得其反,最终只能无奈辞职。
虽然没人追究海瑞“大放厥词”的责任,但他的官场生涯也差不多结束了。
海瑞是个很严厉的人。
海瑞的严厉,可以从三个方面看出来:
对待妻妾、儿女要严格一些。
因为寡母谢氏一手把海瑞拉扯大,所以海瑞对母亲言听计从,甚至到了“愚孝”的地步。但对枕边人,他的做法堪称“绝情”。
海瑞娶过三个妻子和两个小妾,但她们的结局都不好。
海瑞对第一任妻子很满意,她勤劳能干,性格也好。只是因为生了两个女儿,没有生下儿子,谢氏便整天挑剔,看海瑞怎么也不顺眼。最后,她硬逼着海瑞以“无子”为由休了她,赶回娘家去了。
不久之后,海瑞又娶了两个妻子,但谢氏对她们很不高兴。为了避免母亲生气,海瑞只好找机会把她们送走了。
后来,海瑞娶了第三任妻子和第二个小妾。
这位第三位夫人倒是没让人失望,嫁到海家后接连生了两个儿子。然而,等孩子们长到七八岁的时候,因为长期营养不良加上没钱治病,两个孩子相继去世。谢氏悲痛欲绝,便把所有责任都怪在了儿媳和妾室身上。
面对这种情况,海瑞却完全不管不顾,甚至允许谢氏欺负其他妻妾,有时候还责怪妻妾几句。最后,实在无法忍受的两个妻妾无奈之下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不仅对身边的妻子严厉,海瑞对亲生女儿也出了名的苛刻。
明代有个叫姚叔祥的人,写了一本书叫做《见只编》,里面有一个故事。
一次,海瑞5岁的女儿饿得厉害,就接受了男仆给的糕饼。
海瑞知道后,非常生气:“女孩子怎么能随便接受男人的东西呢?如果我是海瑞的女儿,我就会以死表明我的决心。”
最后,海瑞的女儿真的什么都没吃,也没喝水,就这样饿死了。
虽然这件事没有在正史中记载,真实性值得怀疑,但从这可以看出,海瑞对待家人确实是非常严厉的。
第二,对恩人要“严厉”。
海瑞出身普通,仅拥有举人的学历,但他能在大明朝廷中逐渐升迁,靠的是清廉的名声、正直的品行以及多位贵人的提携。
对他帮助最大的是以前的内阁首辅徐阶。
徐阶非常看重海瑞。在海瑞大胆批评嘉靖后,每当嘉靖想惩治海瑞时,都是徐阶挺身而出为海瑞说话,这才让海瑞逃过一劫。
嘉靖去世后,徐阶还极力推荐海瑞担任尚宝丞、通政司左通政、右通政以及右佥都御史等重要职务。
可以说,在徐阶的帮助下,海瑞的政治生涯达到了顶峰,但是海瑞又是如何感谢这位“恩人”的呢?
1570年,海瑞担任应天巡抚。他推行一项政策,让贫困的百姓能拥有自己的田地。为此,海瑞命令富有的人家退还多余的田地。其中,重点要清退的对象是徐阶和他的家族。
起初,为了支持海瑞的工作,已经在家养老的徐阶自愿提出减少一些土地,但海瑞不同意,坚持要求徐阶必须放弃超过一半的土地。
他还亲自给徐阶写信,提醒徐阶不要“唯利是图”。
徐阶看到信后,差点惊呆了,这就是他自己一手培养出来的清官吗?
徐阶的产业非常多,让人感到非常惊讶。如果不减少一大部分,民风的恶劣恐怕难以遏制。富而不仁,只会带来害处,这应当成为后人的教训。……减少一半的产业,为了百年后的安宁着想,希望不要觉得这是件奇怪的事情。
高拱当时想找徐阶的把柄,于是主动拉拢海瑞。海瑞本是正直的人,但因为糊涂,就被拉入了高拱的阵营,成了他的帮手。
没过多久,徐阶的两个儿子被发配远方,家里的田产也被全部没收。曾经权势滔天的徐阶,最终落得家破人亡的境地。
海瑞做了好事,赢得了民心,却让同僚和权贵感到不满。
在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的12年里,他一直未恢复海瑞的官职,其中一个原因是他对徐阶有过不忠的行为。
第三,对待有钱人要“果断”。
在穷人眼里,海瑞是个公正严明的“青天大老爷”,但在许多富人看来,他却是个判断不清、办事糊涂的官员。
在办案的过程中,海瑞有一套自己的方式和规矩,具体来说就是:
“宁可错怪哥哥,也不要错怪弟弟;宁可错怪叔伯,也不要错怪侄子;宁可错怪穷人,也不要错怪富人;宁可错怪老实人,也不要错怪狡猾的人;宁可错怪普通百姓,也不要错怪地方官。”
在海瑞看来,要是穷人和富人一起打官司,不用调查,问题肯定出在富人身上。他觉得富人有钱了,就一定会做坏事,先抓富人打几下再慢慢查。在他的想法里,有钱人和当官的,十有八九是坏的。
在海瑞的治理下,地方上的官吏都很清廉,贪官污吏一个也没有。可老百姓的日子并没有变好,反而比以前更难了。一听说海瑞要来,很多有钱人和做生意的人,就带着家人连夜搬走了。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里这样评价海瑞:
海瑞作为一位模范官员,在明朝的体系中处境非常尴尬。一方面,他的执政理念非常严厉,对任何小问题都不肯放过,这让熟悉官场规则的官员们感到不满。而在解决社会问题时,他的方法又显得过于直接,缺乏深思熟虑,实际上并不能算是一个行政能力出众的官员。
http://raimaz.com/chanpinzhanshi/57464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