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年罗瑞卿到成都检查工作,点名让丁盛去新疆工作,丁盛:我不去
【前言】
1999年9月25日,丁盛于广州去世,终年86岁。
1999年10月7日,丁盛的追悼会在黄花岗殡仪馆正式进行,大厅内人满为患。所有参与者均为自愿出席,其中不乏远道而来的人士。灵堂周围布满了花圈,花圈上的挽带上对丁盛的称谓各异,依据吊唁者的不同身份而定,如战友、将领、昔日长官、司令等。
【罗瑞卿点将丁盛】
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冲突升级,战事爆发。同年10月,中国派遣人民志愿军前往朝鲜参与战斗。
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央领导层意识到,朝鲜战争将会是一场长期对峙,无法通过几次战役迅速解决。
在此情境之下,党中央决定采取轮换制度,安排国内部队分批进行学习提升,这一安排同样适用于空军与海军。具体而言,第四十四军与第四十五军被整合为一支部队,派遣至朝鲜参与作战任务。
根据党中央的部署,四十四军与四十五军的合并工作顺利完成。然而,在部队番号的问题上,双方出现了分歧。四十四军的官兵倾向于维持本部队的原有番号,四十五军的官兵同样坚持保留自己的番号。因此,双方就此展开了讨论,但一时之间未能达成共识。
最终,部队编号的相关事宜引起了周总理的注意。
得知相关情况后,周总理召见了来自两个部队的指挥官张才千、丁盛、谢明等人至北京,亲自聆听他们的见解。听完他们的陈述,周总理微笑回应:“你们的观点都站得住脚,其实这个问题不难处理。既然大家都希望维持各自部队的编号,那就都维持现状吧。”
众人听完周总理的发言后,有人提出疑问:“总理,您提到的保留具体是指怎样的一种保留方式?”
周总理轻轻摇头示意稍安勿躁,随后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我考虑了一个方案,或许可以从四十四军和四十五军的番号中各取一个数字,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五十四军番号。这样一来,就能同时体现原先两个军的元素。
周总理提出的方案相当机智,得到了双方的认可。基于此,1952年10月,一支新的军队宣告成立,即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十四军,该军归属于中南军区管理。
1953年年初,即1月份,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第五十四军接获正式命令,前往朝鲜参与战斗任务,并更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五十四军。此次任务中,该军的指挥官为军长丁盛,政治委员则由谢明担任。
丁盛带领部队到达朝鲜战场后,随即投身于金城战役,并取得了显著的战斗成果。此次战役中,五十四军下辖的部队涌现出两位战斗模范,十五位国际荣誉获得者,以及十四个荣获一、二、三等国际荣誉的连队。
金城战役结束后,随即签订了停战协议,志愿军的整体氛围明显放松。以往,部队行动总是小心翼翼,进行伪装,但停战消息传来,士兵们纷纷走出掩体,享受起阳光的温暖,没有了空袭的威胁,他们的心情显得格外愉悦。不过,这段时期他们并未闲置,转而投入到帮助朝鲜民众重建家园的工作中。
1954年春季,根据志愿军总部的指示,丁盛指挥部队撤离金城反击战的前线昌道里,转赴元山。元山地处朝鲜北部东侧,为一个重要港口,丁盛部队驻扎地点距离元山较近,位于名为莲花洞的山谷中。在那段时间,部队着手进行系统化的军事训练,学习苏联的军事模式。
南京军事学院曾在山东威海启动了一项重大活动,即进行图上作业演习,而非实地操演。基于此,志愿军军级及以上级别的干部被召回国内,他们先抵达南京,随后前往山东半岛,整个演习过程一直延续到青岛。丁盛参与完这次演习后,深感自身基础薄弱,亟需增进学识。
返回朝鲜后,丁盛向志愿军司令部表达了希望前往南京军事学院进修的意愿。鉴于当前战事平息,志愿军司令部经过考虑,批准了丁盛的申请。
1954年11月,丁盛自朝鲜返回大连,在志愿军疗养机构进行了一段时间的休整后,随即前往南京军事学院进行报到。在军事学院里,鉴于存在多位像丁盛这样的学员,他们的文化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因此学院并未立即启动军事课程的教学,而是先安排他们学习文化知识,待基础巩固后再深入军事学习。
历经三年的刻苦学习,丁盛掌握了诸多从前未知的军事技艺,并以出色的成绩完成了军事学院的学业。毕业后,他重返原单位五十四军,继续服役。1962年,丁盛指挥五十四军参与了中印边境的冲突,成功消灭了印度的核心部队——第4军。
1964年,军委常委兼秘书长、同时也是解放军总参谋长的罗瑞卿前往成都进行工作考察。在此期间,他特别指定丁盛前往新疆任职,出任生产兵团的副司令员。
得知消息后,丁盛立即表态拒绝:“我对此不擅长,生产方面我一窍不通。”成都军区的相关人员了解丁盛的意愿后,向他说明:“关于此事,我们没有最终决定权。你或许应该前往北京,直接向上面表达你的意见。”
在八月的时候,丁盛踏上了前往北京的旅程。
到达北京后,丁盛向组织表达了自己的意愿。这时,总政治部副主任徐立清特地与丁盛进行了交流,告知他:“罗瑞卿总长特别指定你去新疆,担任生产兵团的副司令员。至于为什么是副职,原因在于生产兵团的正司令员是原国民党起义将领陶峙岳。”
丁盛听后依旧拒绝了:“无论是什么职位,我都不会接受,因为我不懂,也没有意愿去做。”
此事后来引起了贺龙元帅的注意,他特地召见了丁盛,探究其不愿前往的缘由。丁盛向贺元帅坦诚道:“贺元帅,并非我不愿前往,实在是我在这方面缺乏经验,从未涉足,恐怕去了只会给团队添乱。”
贺老总听闻后,平静地回应:“丁盛同志,我已了解你的想法。但你去新疆的主要任务并非从事生产,而是要负责组建十支武装师。我会为你调配榴弹炮团,并提供坦克支持。你的职责是组建这支部队,同时进行生产和军事训练。此外,你还将兼任新疆军区副司令,依然属于军队体系。你此行的重点并非专注于兵团的生产工作。”
得知贺老总的提议后,丁盛随即表示了接受,决定调往新疆任职。
丁盛对五十四军怀有深厚的情感。回顾他的革命历程,自1945年12月在师部开始,直至1964年8月离职,他在这片土地上足足奉献了二十年光阴。步入晚年,丁盛曾这样说道:
在军队和师级单位的长时间工作中,我认为自己的表现尚可。各级领导的观念颇为统一,尽管我们出身各异,过往并无交集,且分属不同部门,但在理念上却能保持一致。究其原因,还需追溯至我们在延安的学习时光。正如毛主席所言,我们是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理想而汇聚一堂。
【毛主席调丁盛去广州】
1964年8月,丁盛自重庆搭乘航班抵达西安,逗留了七天。随后,在新疆方面派遣的工作人员的伴随下,他改乘火车启程前往新疆。
丁盛到达新疆后,受到了生产兵团政委张仲翰的热烈欢迎,张仲翰率领机关各部门负责人前往车站迎接。丁盛在迅速掌握基本情况后,立即投身工作。他秉持一个信念:要成功完成任务,必须深入基层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这样才能全面掌控局面,避免决策失误。
丁盛花费了一个多月全面巡视了新疆地区。经过考察,他认为新疆的农田建设情况良好,此外,新疆生产兵团的民兵连数量充足,表现也令人满意,他们配备有枪支,军事装备也相当不错。基于对新疆整体情况有了初步的认识,丁盛遵循党中央的指导,迅速展开了相关工作。
丁盛在新疆工作期间积极投入,不久,他接到了党中央的新任务,指派他到广州军区任职。于是,1968年2月,丁盛结束了在新疆的工作,转赴广州,出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一职。
丁盛能够调任广州军区任职,这一安排得益于毛主席的直接批准。对于丁盛这位军事将领,毛主席并不生疏,反而颇为熟悉。在解放战争的岁月里,毛主席多次听闻过他的名字及其战斗功绩。在毛主席的眼中,丁盛是一位作战勇敢、胆识过人的同志,并时常以“丁大胆”这一昵称来称呼他。
丁盛调往广州军区任职后,他的工作表现赢得了党中央的肯定。基于这一表现,1969年7月,他被提拔为广州军区司令员。
丁盛在广州军区司令员任上,曾多次受到毛主席的召见并进行交流。
1971年8月15日至9月12日期间,毛泽东主席南下进行工作考察。当他到达湖南长沙时,事先已安排好的丁盛、韦国清等人已在长沙等候。毛泽东随即与他们进行了会面交流。
毛主席对这几位同志颇为熟稔,因此在会面后,他询问了他们的职场近况。交谈间,丁盛分享了自己的军旅历程,从参与锦州战役到衡宝之战,再由冀东的起义行动追溯至加入红军第四军的时光。
丁盛在叙述攻打锦州的过程时,毛主席再次打断,提及了一件小事:在锦州战役期间,有支部队驻扎在苹果园中,却未曾摘取园中的苹果食用。接着,毛主席对丁盛提及的将俘虏吸纳进部队的做法表示赞同,他说:“这些俘虏同样来自劳动阶层,我们一贯秉持这样的政策。”
当丁盛向毛主席提及自己的入伍日期及在红四军的工作经历时,毛主席面带笑容对丁盛说:“你不能倚老卖老,切记避免形成小团体哦。”
丁盛在听到毛主席的指示后,迅速回应:“主席请放心,不会出现那种情况。”
毛泽东进一步阐述了一些情况后,随即宣布:“今日之谈暂且至此,待日后有空再续。”谈话结束后,丁盛、韦国清及汪东兴等人展开了座谈交流,深入理解毛泽东的讲话要点。
8月30日,毛泽东在即将离开长沙启程前往南昌之际,再次召集丁盛等人进行交谈。交流伊始,毛泽东直接问道:“你们已经交流了两日,进展如何?”
丁盛、刘兴元等人分别概述了近期两天内对毛主席谈话内容的理解与体会。在听取了众人的总结后,毛主席微微颔首,随后说道:“我鼓励你们多增加阅读量,你们是否都具备撰写文章的能力?”
丁盛、刘兴元等人听完之后,均表示不赞同,微微摇头。毛泽东看到此景,便开口说:
如何处理此事?恳请先生给予指导。诸位身为书记,却仍需不断学习,如同学生一般。我目前每日都在学习,通过阅读两本《资讯汇编》,上午一本,下午一本,因此对国际事务有所了解。有些人因事务繁忙,只能阅读一份《参考快报》,信息量略显不足。若诸位时间有限,不妨让秘书或科长们代为阅读……
谈话结束后,毛泽东对丁盛等人寄予厚望,他说:“前景乐观,我们应继续贯彻‘纠正错误,警醒未来,治疗问题,挽救同志’的原则,确保大家团结一致。”
毛泽东主席告别长沙后,继续前往南昌、杭州及上海等地进行考察。直至与丁盛等人的会谈结束后的第十二日,也就是9月12日,毛泽东主席返回了北京。
毛主席的这次交流对丁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73年12月,八大军区司令员进行了岗位对调,毛泽东主席会见了这些司令员。当丁盛出现时,毛主席与他握手,并说:“你到广州任职时间不长,这次也参与调换。你的身体状况需注意,务必照顾好自己。”
丁盛听闻毛主席的言语后,心中深感温暖,他回答道:“感谢主席的挂念,我必定遵循您的要求行事。”
随后,丁盛调离了广州军区,转而赴南京军区担任新职务。
【丁盛谈作风养成】
丁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指挥官,晚年时他谈及了关于培养部队纪律风气的话题。
首要的是,他认为军队必须具备高效的行事风格,行动迅速果断。领导干部发言需实事求是,明确表态,能力几何便说几何。上级安排的任务,未能按时完成是不可接受的,完成质量不达标同样不被允许。规定如此执行,若你偏离此道导致失误,必将追究责任。
再者,对于工作中的优势,不应过分夸大。例如,若你的成就共有十点,提及八点或九点都是合理的,但绝不可超出实际,过度宣扬。优势部分,即便略去不谈,也无大碍。然而,面对缺点时,必须坦诚以待,不得有所隐瞒。若是对缺点视而不见,不进行批评与改正,这将不利于未来的工作进展。
最终,军队需追求卓越。一切均须达到高标准,否则便无法达标。军队要求优秀,若个人无法达到,则需退居二线,不会给予特殊对待。在军队野营训练中,若他人能准时到达,而你未能做到,你应明白自己的位置。他人表现完美无缺,而你只有八成或九成,你也应清楚自己应处何处。因此,在这支军队中,缺乏荣誉感是不行的,同样,缺乏进取心也是不被接受的。
1999年9月25日,丁盛在广州因疾病去世,终年86岁。
http://raimaz.com/chanpinzhanshi/425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