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在此!赵本山离开春晚,关键不在搭档在哈文改革

记分牌先挂出来:2012到2013,赵本山对春晚打了个0:2。

输得不丢人,怪就怪场地重铺、门柱挪位、裁判还换了判罚尺度。

有人爱把锅递给宋丹丹和范伟,我只想把话筒递回导演席:真正按下暂停键的,是规则那只看不见的手。

镜头切到沈阳。

本山传媒的排练厅,地上胶带把机位和走位画成迷宫。

赵本山坐在门口那把旧椅子,手指敲着椅背算节奏,三十秒一响,两分钟一翻,尾声拉满刹车。

他抬头丢下一句别学我。

年轻演员愣着。

我心里“咯噔”一下——这不是客套,这是老将看清风向的自救提示。

时间往回扯一下。

1990年《相亲》上台,他把东北的烟火气装进七八分钟的小盒子里,合上盖,啪,笑声就炸了出来。

那会儿电视是客厅的C位,春晚是“国民联赛”的总决赛。

城镇化还在三字头,人情冷暖多在村口发生,乡土笑料不用解释就懂。

遥控器一划到2011,城镇化率跑过50%的线。

再翻一页数据,2012年中国网民5.64亿,微博用户3亿出头,手机成了第二屏,弹幕比掌声快。

观众从集中坐在沙发上,变成分散在地铁、卧室、出租屋。

笑点被切成一小段一小段,谁能先蹦到屏幕上,谁就赢半分。

回到最要命的那两年。

哈文接手2012春晚,第一刀直接砍了“绿色通道”。

所有节目排队过审,主题露点要明显,价值坐标要正,舆情风险要平稳。

赵本山团队递上《狭路相逢》,生活味有,包袱稳,可往“价值引导”那一栏一看,分不够高,停在初审。

隔年又端出《好人赵大海》,把正向故事塞进骨架,笑点密度松了些,结果还是没走到台口。

有人执拗地问宋丹丹和范伟。

我认这个江湖,可也分主客场。

范伟离队前后,《不差钱》照样炸场;宋丹丹和老赵吵归吵,创作搭子哪有不拌嘴的,真要论致命一击,搭档算不上那把刀。

赛制调整,才是关键。

把这事放到战术板上更清楚。

赵本山的小品打法,是人物速写+方言节奏+误会推进+反转兜底。

7到10分钟里,至少三次峰值,结尾一个大倒挂金钩,观众笑得像打拍子。

这套打法的强项,是“像人”“像生活”。

短板也在这儿,主题表达偏隐。

平台把主题权重拧到最大,外线投篮必须练起来,光靠突破上篮就吃紧。

导演心态得说两句。

2012年前后,春晚舆情在社交媒体旋转得飞快,节目不再只看“好不好笑”,还要看“会不会被误读”“能不能稳住热搜”。

导演像工程师,手里一张权重表;赵本山像匠人,靠生活火候出锅。

两种职业性格对撞,火星子四溅,水火没法完全相容。

观众心理也有门道。

很多人想赵本山,就想起年三十热炕头,饺子馅香得冒热气,电视里突然来个“噔”的包袱,全家同时笑出声。

这是场景附赠的滤镜。

可到多屏时代,笑点被短视频切成15秒,传导路径变了,电视那种“全家同频”的海啸式笑场少了。

用前锋不进球来怪他?

门框缩小的事,总得有人提。

老赵的转身,不是退堂鼓。

他把阵地搬到长周期,《乡村爱情》把角色养成亲戚,《鹊刀门传奇》拿武侠壳包东北芯,年轻观众的笑点频率对上了。

成年人世界没有圣诞老人,笑点这活儿,靠自己修炼。

你看本山传媒的走位,师徒矩阵一字排开,小沈阳、宋小宝在不同平台打不同位置,风格迭代是现实选择。

语言类节目这几年也变形。

数量从早年的十来个收成个位数,节目形态更像综艺切片,音乐、短剧、影视化分镜混搭。

舞台更大,留给纯小品的呼吸位反而变窄。

贾玲和沈腾的模板,是“都市文本+电影式结构”,主题先把框搭好,笑点像螺丝拧进去,适配度高,这不是玄学,是工艺。

很多朋友问我立场,我就抛指标。

一个语言类节目,7到10分钟,三次以上笑点峰值,主题关键词清晰,包袱与立意不打架。

这是我看重的“可看性指标”。

你要数据,我给一组:2012到2014年,微博春节期间日活峰值能达到平时的1.3到1.5倍,碎片化传播把单点笑料推到前台,小品的叙事空间被挤压,导演自然更偏向“稳主题、可切片”的设计。

把话题拉回标题。

赵本山退出春晚,不是宋丹丹让的,也不是范伟拱的,是节目导向、观众结构与舆论生态一起动了地基。

哈文的改革打破惯性,对春晚平台是必要的阵痛,对老派小品就是硬仗。

谁都没错,谁都得学新招。

我也想听你的。

你心里“赵本山春晚小品Top3”是哪几个?

《卖拐》《昨天今天明天》《不差钱》还是更冷门的?

留言盘一盘,顺便说说你更想看“主题先行”的短剧,还是纯粹好笑的老派作品。

别客气,爱谁谁,评论区见。

http://raimaz.com/chanpinzhanshi/341052.html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