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封疆大吏请假探母,皇帝只批三字,他家后来出了两位院士

清末封疆大吏请假探母,皇帝只批三字,他家后来出了两位院士

光绪三十二年,也就是1906年,紫禁城里,一份来自山东巡抚杨士骧的奏折被递到了光绪皇帝的案头。这折子本身没什么大事,主要是附带了一份“片折”,替人销假的。

这请假的主儿,可不是一般人。他叫吴引孙,当时的官衔是甘肃新疆布政使,还署理着两省巡抚的大事。您琢磨琢磨,甘肃新疆,大清朝的西北门户,地盘大得吓人,事情多得烫手,能管这摊子事儿的,绝对是朝廷里响当当的角色。

折子里说,吴大人前阵子给皇帝上书,说老母亲在山东病了,他心里火急火燎的,想请个假去山东济南,到他亲弟弟吴筠孙的官邸里去探望老娘。

皇帝准了。吴引孙立马交接了工作,闰四月十三日就动身了,从遥远的西北边陲一路往东,紧赶慢赶,九月初才算到了山东省城。这路途,搁现在坐飞机都嫌累,在当年,那真是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其中的辛苦,只有他自己知道。

到了济南,见到母亲,一番调养,老太太的病好转了。吴引孙这才松了口气,赶紧托山东巡抚杨士骧给皇上带个话,说我假销了,准备回任。光绪皇帝看了这份片折,朱笔一挥,就批了三个字:“知道了。”

就这三个字,不咸不淡,看不出喜怒。可这背后,藏着一个家族从晚清到民国,再到新中国的百年浮沉。

要说这吴引孙,他的履历拿出来,简直就是一部“开挂”升官史。他老家是安徽歙县的,徽州嘛,自古就出两种人,一种是能把算盘打得噼啪响的徽商,另一种是能把文章做得花团锦簇的读书人。

吴家祖上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到了他爷爷吴次山那辈,脑子活泛,跟着老乡跑去扬州做起了盐业生意。徽商的本事,那是天下闻名,没几代人,吴家就在富甲天下的扬州城站稳了脚跟,成了豪门望族。

有钱了,就得琢磨着让后代读书入仕,光宗耀祖。这几乎是所有成功商人的共同心愿。吴引孙的爹吴元植,书没读出什么名堂,可他生了三个好儿子。吴引孙是老二。

这小子,打小就聪明。16岁,就考上了秀才。22岁,又被选为“拔贡”。您可能对“拔贡”有点陌生,简单说,这就是科举里的“特长生选拔”,十二年才考一次,能选上的都是各地学霸里的学霸,含金量高得很,基本上半只脚就踏进了官场。

果不其然,第二年吴引孙参加朝考,直接考了个一等,被分到刑部,当了个七品小官。这只是起点。进了京城,他就像打了鸡血,官运亨通得让人眼红。

27岁,他就进了军机处,当上了“军机章京”。这地方可了不得,是整个大清帝国的神经中枢,皇帝的诏书、大臣的奏折,都得经过这里。能在这儿当差的,都是皇帝信得过、脑子又转得飞快的青年才俊。说白了,这就是个“储相”的摇篮,是升官的超级快车道。多少人熬白了头都摸不到门槛,吴引孙轻轻松松就进去了。

你想想,天天在皇帝眼皮子底下晃悠,只要有点能耐,还怕不出头?吴引孙一边在军机处办着最核心的公务,一边还没耽误自己考了个举人。之后的路,更是一马平川。从五品的员外郎,到正四品的道台,再到正三品的按察使,最后官至从二品的布政使,署理巡抚,成了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

他这一路,几乎是每隔一两年就升一级,快得让人咋舌。从一个盐商的孙子,到执掌两省军政大权的高官,吴引孙只用了三十多年。这背后,除了他自己的才干和努力,恐怕也离不开徽商家庭那种精明、务实的家风熏陶。

咱们再说回他那个弟弟,吴筠孙。哥哥这么牛,弟弟也不是省油的灯。吴筠孙是光绪二十年的进士,而且是二甲第一名,也就是“传胪”,全国第四名。这成绩,妥妥的学霸。后来也做到了济南知府、道台这样的高官。

一门双杰,兄弟俩一个在西北边疆,一个在华东腹地,都是朝廷重臣,吴家的门楣,可以说是光耀到了极点。

可历史的浪潮,从来不等人。吴引孙60岁那年,武昌城一声枪响,大清朝,亡了。他一辈子的奋斗,他那身象征着权力和荣耀的官服,一夜之间,都成了过往云烟。

王朝覆灭,吴引孙倒也看得开,没有做什么愚忠的挣扎,而是选择退隐,旅居上海。十年后,在上海病逝,享年七十。

如果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那吴引孙不过是晚清众多能臣干吏中的一个,他的故事,很快就会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

真正让人拍案叫绝的,是吴家的后续。

时间的指针拨到几十年后,吴引孙的弟弟吴筠孙,他的两个孙子,也就是吴引孙的侄孙辈,一个叫吴征铠,一个叫吴征镒,相继震惊了整个中国。

吴征铠,成了中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参与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是“两弹一星”的功臣之一。当蘑菇云在戈壁滩升起时,这位昔日封疆大吏的后人,正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捍卫着这个国家的尊严。

吴征镒,则成了中国著名的植物学家,同样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他走遍了中国的山山水水,发现和命名了1700多种植物,为中国的植物学研究和资源保护做出了不朽的贡献,2007年还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您看看,这多有意思。祖辈穿着顶戴花翎,在奏折上用毛笔书写着帝国的命运;到了孙辈,他们穿着白大褂,在实验室里用数据和公式探索着科学的真理。

从封建王朝的股肱之臣,到共和国的科学巨匠,吴家的血脉里,似乎流淌着一种生生不息的“精英”基因。变化的,是他们报效国家的方式;不变的,是那种追求卓越、担当大任的精神内核。

这种转变,其实也是整个中国近代精英阶层转型的缩影。当科举制度被废除,当“学而优则仕”的老路走不通了,那些曾经的“书香门第”,并没有就此沉沦。他们敏锐地抓住了时代的脉搏,把子弟送出国门,学习西方的“赛先生”和“德先生”,在新兴的科学、实业、教育等领域,继续扮演着引领者的角色。

回过头来再看光绪皇帝批的那三个字——“知道了”。

这三个字,在当时,可能真的就只是“知道了”的意思。皇帝日理万机,一个官员销假的小事,实在不值得他多费笔墨。

可今天我们站在百年之后回望,这三个字,就多了几分宿命的味道。它像是一个旧时代的休止符。皇帝“知道”了吴引孙的孝心,却未必“知道”,他治下的这个帝国,已经病入膏肓,时日无多。他也更不可能“知道”,眼前这个为母亲奔波的臣子,他的家族,将在一个全新的纪元里,以一种他完全无法想象的方式,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说到底,一个人的命运,固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离不开历史的进程。吴引孙抓住了晚清最后的机会窗口,凭着才干登上了权力的巅峰。而他的后人,则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这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传奇,更是我们这个民族百年来从传统走向现代,在苦难与辉煌中不断前行的一段生动注脚。吴家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贵族”,不是靠血统和官位来维系的,而是靠一代代人传承不息的学识、品格和对国家的那份责任感。

http://raimaz.com/chanpinzhanshi/261341.html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