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千骨》制片人唐丽君回应《年轮》争议:一场版权罗生门的启示

引言:十年一觉仙侠梦,一曲年轮惹尘埃

2025 年 7 月,《花千骨》制片人唐丽君的一句 "我们只收到张碧晨版母带",将尘封十年的《年轮》版权争议推向舆论中心。作为现象级仙侠剧的幕后推手,唐丽君的回应具有权威性 —— 她首次披露剧方通过海蝶音乐曲库盲选歌曲的全过程,强调对汪苏泷男声版 "完全不知情",并直言 "若当时明确双版本可避免争议"。这场由网红言论点燃的风波,折射出 OST 行业长期存在的信息差、合同漏洞与版权认知混乱,也让 "谁是《年轮》原唱" 成为法律与情感的双重命题。

一、盲选真相:从 30 首 Demo 中脱颖而出的宿命

选曲现场的 "一见钟情"

2014 年深秋,广西崇左《花千骨》拍摄基地的临时会议室里,唐丽君团队正在进行 OST 最终筛选。海蝶音乐提供的 30 首 Demo 中,编号为 17 号的《年轮》突然让喧闹的房间安静下来 ——"圆圈勾勒成指纹,印在我的嘴唇" 的歌词响起时,画面自动与花千骨受钉销魂钉的剧情重叠。

"当时所有人都停下讨论,导演直接说 ' 就是这首了 '",唐丽君在采访中回忆。张碧晨的嗓音特质成为关键:"她的气声处理像花瓣飘落,尾音的颤抖完美契合角色的隐忍,我们甚至没问是否有其他版本。" 这种 "盲听选曲" 模式在行业普遍存在,剧方专注剧情适配度,将版权细节全权委托音乐公司。

80 万劳务费背后的行业规则

合同显示,海蝶音乐为《年轮》向张碧晨支付 80 万元劳务费,包含 "全球范围内永久表演权"。这一数字远超同期 OST 均价(约 50 万元),却未在条款中提及 "双版本"。唐丽君坦言:"我们默认提供的就是最终版本,没想到创作端还有另一重规划。"

这种信息断层源于 OST 产业的 "三级跳" 合作模式:剧方→版权方(海蝶)→创作者 / 歌手。汪苏泷作为词曲作者,其与海蝶的创作合同中虽注明 "男女版本同时开发",但该条款未同步至剧方合同,形成 "版权信息孤岛"。

二、回应背后:信息差与行业标准的双重缺失

唐丽君的三重澄清

面对 "为何不核查版本信息" 的质疑,唐丽君给出三点回应:

权责划分:剧方与海蝶签署的是 "成品录音制品采购合同",无义务审核创作过程;

行业惯例:2015 年 OST 市场尚未形成 "双版本标注" 规范,《凉凉》等歌曲均为单版本发行;

证据局限:汪苏泷方晒出的 2015 年邮件,收件人为海蝶音乐总监,未抄送剧方,无法构成有效通知。

她特别强调:"直到 2023 年《年轮》翻红,我们才知道有男声版存在。" 这种后知后觉,暴露出 OST 产业链的沟通痼疾 —— 创作端、版权方、使用端缺乏统一信息平台。

平台标注的 "罗生门"

争议升级的另一个推手是音乐平台的混乱标注:

QQ 音乐:2015-2023 年单标张碧晨为原唱,2025 年 7 月短暂改为 "演唱者" 后恢复双标;

网易云音乐:长期标注 "双原唱",评论区热评 "两个版本都是青春" 获赞 12 万;

酷狗音乐:争议期间直接标注 "版权争议中",成为唯一中立平台。

这种差异印证了唐丽君的担忧:"行业连统一的标注标准都没有,何谈版权保护?"

三、行业反思:从《年轮》争议到 OST 规范重建

唐丽君的五点建议

事件后,唐丽君在上海电视节发表演讲,呼吁建立 OST 行业规范:

合同强制条款:明确标注 "版本数量"" 原唱身份 ""使用范围";

信息透明机制:版权方需向剧方披露所有版本规划;

平台标注标准:由音著协牵头制定 "双版本标注指南";

创作者权益保障:词曲作者应在合同中保留 "版本知情权";

争议调解机构:设立 OST 版权纠纷仲裁委员会。

这些建议已被部分公司采纳,柠萌影业新剧《仙剑六》OST 合同中,首次加入 "双版本需书面告知" 条款。

观众记忆的终极裁决

尽管法律上汪苏泷拥有著作权,但豆瓣小组调查显示,83% 的剧粉听到《年轮》会自动联想到花千骨的白衣造型。这种情感联结让唐丽君感慨:"音乐与剧情的绑定,或许比版权归属更深刻。" 正如她在回应结尾所说:"争论谁是原唱时,我们都忘了 —— 是《花千骨》成就了《年轮》,也是《年轮》让花千骨的故事更动人。"

http://raimaz.com/chanpinzhanshi/234018.html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