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新规来了!减持与ESG报告2大变化让投资更复杂

最近后台总有人问,说市场这规矩、那新政的,看着都挺好,是不是意味着以后闭着眼买“好公司”就行了?每次看到这种问题,我都有点哭笑不得,这感觉就像我当年下定决心减肥,专门办了张健身卡,然后问教练,“我是不是只要天天来打卡,就能瘦成彭于晏?”

教练当时没好意思直接戳穿我,只是委婉地说,来是第一步,但怎么练、怎么吃、练完之后怎么管住嘴,才是关键。你糊弄着练,练完奖励自己一顿火锅,那健身卡最后只会变成一张昂贵的澡堂门票。

市场的道理,一模一样。

证监会最近又出台了新的治理准则,重点敲打了两件事:高管减持和信息披露,尤其是那个听起来很高级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很多人欢呼雀跃,觉得监管终于要下重手整治A股这些“老大难”问题了,以后市场就干净了,价值投资的春天就来了。

这种想法,很美好,但多少有点一厢情愿。我们得先捋清楚一个基本逻辑:任何规则的出台,都不是为了创造一个“无菌”的天堂,而是为了改变牌桌上所有玩家的“行为模式”。它不会消灭投机,只会改变投机的形式。把新规当成“净化器”,不如把它看成一份全新的“游戏说明书”。

先说说高管减持这事。新规拉长了预披露时间,限制了减持比例,看似是把高管们套现的手脚给捆住了。以前是搞突然袭击,现在得提前打报告,搞“阳谋”。这当然是好事,至少让散户们少挨了几记闷棍。但我们得算另一笔账,一笔关于“动机”的账。

高管为什么要减持?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觉得,在那个时间点,把手里的股票换成钱,比继续拿着股票更划算。这个根本动机,新规改变不了。规则能管住“怎么卖”,但管不住“想不想卖”。所以,结果会是什么?大概率不是高管们“金盆洗手”,从此和公司“生死与共”,而是他们的减持行为会变得更加“专业化”和“长期规划”。

以前可能是股价一涨,脑子一热就卖了。现在不行了,得提前规划,得在规则的条条框框里,找一个最优解。这反而会催生出更复杂的资本运作。比如,通过大宗交易、股权质押、甚至更隐蔽的通道,在合规的外衣下完成套现。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这意味着你看懂这场游戏的难度,其实是上升了。以前你只需要防着“半夜鸡叫”,现在你得能看懂一份精巧的“出埃及记”路线图。这活儿,更累。

再聊聊那个“可持续发展报告”,这才是这次新规里,信息量最大,也最容易被误读的地方。

强制部分公司披露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相关的信息,这是跟国际接轨的大趋势。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太好了,以后财报之外,我们又多了一个识别“好公司”的工具。那些污染环境、压榨员工、内部人控制的“坏公司”,将在阳光下无所遁形。

这个逻辑,对了一半。多一个维度的信息,当然是好事。但问题出在另一半:当一份报告从“自愿展示”变成“强制作业”后,它的性质就变了。自愿展示的时候,愿意拿出来说的,大多是真有点东西、想秀肌肉的“优等生”。而一旦变成强制作业,那就会涌现出一大批为了及格、为了不被老师批评而“奋笔疾书”的“普通学生”。

这就必然会催生一个全新的赛道,我管它叫“合规套利”,或者说,“ESG包装学”。

你可以想象一下,一家公司,基本面可能很一般,但它在“可持续发展报告”上做得特别漂亮,找最好的顾问公司,用最时髦的词汇,把每一项指标都写得无可挑剔。那么,在新的评价体系下,它会不会得到一个“虚高”的治理分数?那些只看报告、不看实际的资金,会不会把它当成“浓眉大眼”的好公司,给它更高的估值?

这种情况,在海外市场早就上演过一遍了。ESG概念火起来的初期,催生了一大片的“ESG泡沫”。很多公司仅仅因为被贴上了“绿色”、“可持续”的标签,股价就一飞冲天,但后来被发现“货不对板”,又是一地鸡毛。这种“洗绿”(Greenwashing)的行为,是所有市场在拥抱ESG时都必须经历的阵痛。

所以,对我们来说,挑战就来了。以前你可能只需要读懂一份财报,现在你还得去伪存真地读懂一份可能长达上百页、充满专业术语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你得判断,这里面说的究竟是公司真心实意的战略,还是公关团队精心撰写的“命题作文”。这份报告,究竟是“体检报告”,还是“美颜照片”?这活儿,更专业。

算到这里,我们就能得出一个反直觉的结论:新规落地,市场非但不会变得更“简单”,反而会变得更“复杂”。信息不对称的鸿沟,并不会被填平,只是从原来的地方,转移到了一个新的地方。

以前,信息不对称体现在“有没有内幕消息”。以后,会更多地体现在“对规则和信息的理解深度”上。机构们有庞大的研究团队,可以把每一份减持计划、每一份可持续报告都拆解得明明白白,计算出背后的“真实意图”和“潜在风险”。而大部分散户,可能还停留在“披露了=是好事”、“不减持=是好人”的朴素认知阶段。

这就好比足球比赛更新了越位规则。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可能只是觉得比赛没那么容易中断了。但对于教练和球员来说,他们要研究的是,在新规则下,整个攻防体系、跑位策略要如何调整,才能创造出新的得分机会。谁先研究透,谁就占便宜。

那么,在这种新游戏规则下,我们普通人怎么办?坐以待毙,还是继续凭感觉“瞎炒”?当然都不是。我的看法是,我们没必要去和机构拼信息处理能力,但必须升级我们自己的“思维软件”。

第一,要建立“多层次记账”的习惯。看一家公司,不能只算“金钱账”(它赚不赚钱),还得算“治理账”(它的权力结构是否制衡,关键决策是否透明),甚至要算“情绪账”(市场对它的过度乐观或悲观,是否创造了买入或卖出的机会)。新规给了我们更多算“治理账”的素材,别浪费了。

第二,要放弃对“标准答案”的幻想。不要指望通过某个单一指标,比如“是否披露可持续报告”、“高管是否减持”,就给一家公司打上“好”或“坏”的标签。市场是灰度的,公司是动态的。一家今天在报告里“不及格”的公司,可能正在悄悄投入重金解决问题,这反而可能是机会。而一家报告写得天花乱坠的公司,可能只是个“表演艺术家”。真正的洞察,来自于交叉验证和独立思考。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回归常识。无论规则怎么变,报告怎么写,商业的本质不会变。一家公司,最终能不能活下去,活得好,靠的还是它的产品有没有竞争力,它的管理层是不是在做正确而艰难的(而不是讨巧而容易的)事,它的现金流是不是健康。这些朴素的常识,是穿越一切迷雾的指南针。可持续发展报告可以写得很漂亮,但如果它的主营业务持续萎缩,那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我个人最近的操作,基本没怎么动。我只是把我自己的股票池,按照新的逻辑,重新打了一遍标签。有些公司,我给它加了个“合规优等生”的标签,会持续观察它的估值是不是被“情绪溢价”抬得过高。还有些公司,我给它贴了个“潜在整改者”的标签,会花更多精力去研究它基本面的改善,看看有没有“戴维斯双击”的可能。

说到底,监管的每一次出手,都是一次“压力测试”。它把水搅浑,让习惯于旧玩法的鱼感到不适,也让更具适应性的新物种有了冒头的机会。对我们投资者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抱怨水浑,也不是天真地以为水会立刻变清,而是尽快学会在这浑水里游泳的新姿势。

共勉共戒。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http://raimaz.com/aidianjingjieshao/733900.html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