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军:至少三次瞄准不精确,已“吸取教训”
加沙地带的天空再次被炮火染红。2024年6月30日,一个本应充满希望的清晨,却成了数百个家庭的噩梦。当巴勒斯坦平民在联合国援助物资分发中心排队等待领取救命的面粉和药品时,以色列军队的炮弹突然呼啸而至。鲜血浸透了装着小麦的麻袋,染红了印有UN标志的蓝色帐篷。
"至少三次瞄准不精确"——以色列军方这份冰冷的战报背后,是30多个永远停止呼吸的生命。这已经是今年第17次援助领取点遭袭事件,累计死亡人数突破400人。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的警告在爆炸声中显得如此无力:"任何将绝望平民引向战区的人道行动,都是在制造新的坟墓。"
▶永无止境的围城困局
加沙,这个面积仅相当于三个北京朝阳区的狭长地带,囚禁着200多万渴望自由的灵魂。自2007年起,以色列构筑的海陆空三重封锁网,将这里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露天监狱。16年来,80%的居民靠国际救济度日,孩子们在废墟中长大,把无人机轰鸣声当作摇篮曲。
2023年10月7日的冲突升级后,以军"铁剑行动"将封锁推向极致。今年5月,在国际压力下勉强重启的"人道走廊",却成了新的死亡陷阱。那些抱着空锅碗来排队的人们不知道,分发点外墙上用红漆画着的UN标志,在狙击手瞄准镜里不过是又一个坐标格。
历史总在重演。2018年"回归大游行"中,以军狙击手射杀数百示威者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当时军方同样承诺"改进瞄准系统",如今火炮取代了狙击枪,但倒在血泊中的依然是手无寸铁的平民。
▶军事逻辑的致命悖论
"防止物资落入哈马斯手中"——这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正在摧毁国际人道法的根基。联合国数据显示,本轮冲突已造成3.7万人死亡,其中2.6万是妇女儿童。在6月30日的袭击中,24名遇难者是在海滨休息区乘凉的普通家庭,他们与任何军事目标都相距十万八千里。
以色列《国土报》曝光的内部文件令人胆寒:士兵被授权对"可疑但未确认"目标开火。这种将风险全部转嫁给平民的"宽松交战规则",本质上是一场有执照的大屠杀。更讽刺的是,三次"瞄准失误"意味着同样的悲剧被允许重复三次,就像用活人做射击校准试验。
▶国际社会的道德破产
华盛顿一面呼吁"克制",一面签署着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军售合同。欧盟各国一边谴责平民伤亡,一边继续向以色列出口武器零部件。这种精分的双重标准,让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不得不公开质问:"难道巴勒斯坦人的血不是血吗?"
全球南方国家的觉醒或许带来转机。南非在国际法院控诉以色列种族灭绝,土耳其、巴西等国组建"良知联盟"。当西方主导的旧秩序失效,新的国际力量格局正在战火中重塑。但加沙的母亲们等不及地缘政治重组,她们此刻最需要的,只是让孩子喝上一口干净的水。
▶信息战场的隐形杀戮
在这场不对称战争中,真相成了第一个牺牲品。以色列的媒体机器将炮击美化为"精准反恐",而冒着枪林弹雨记录真相的巴勒斯坦记者,已有上百人永远放下了摄像机。社交媒体平台更通过算法阴影ban,让#加沙大屠杀的话题标签神秘消失。
我们看到的"战争实况",实则是经过精心剪辑的剧场。当路透社照搬以军通稿中的"哈马斯据点"表述时,那些被炸成碎片的儿童,在新闻里永远只是"附带损伤"的统计数字。
▶人类文明的至暗时刻
国际人道法的三大支柱正在加沙崩塌:区分原则让位于"宁可错杀",比例原则沦为"以炮换弹",预防原则成了事后敷衍的"吸取教训"。联合国调查员收集的儿童残肢标本,足以填满整个海牙国际刑事法院的证据室。
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让这些血淋淋的证据永远进不了审判庭。当德国总理肖尔茨握着以色列总理的手说"你们有权自卫"时,加沙地下停尸房里,工作人员正用洗发水瓶装福尔马林保存残缺的尸体。
真正的教训其实很简单:用铁墙围困200万人不是反恐,是制造恐怖分子;用F-16轰炸难民营不会带来安全,只会播种代代相传的仇恨。那些被"瞄准误差"夺走的生命,那些在等待救援时被炸成血雾的平民,他们的亡魂在叩问每个旁观者的良知:这样的"教训",我们还要默许多少次?
http://raimaz.com/aidianjingjieshao/53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