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谦大校发出警示:长时间沉溺安逸娱乐,民众难免面临风险
你有没有想过,这个世界上一天能有多少条短视频被人刷完?答案是——每天全球短视频总浏览量已经轻轻松松破了上百亿,光中国一年的短视频用户就有10亿人次。惊不惊讶?可更吓人的是,大家刷手机追娱乐、崇尚享乐,已经成了现代社会最抓眼球的新命题。可这样不停追着快乐跑的背后,藏着什么咱们看不见的巨大隐患?是不是只要娱乐得足够就能幸福?故事可真没那么简单。
有人觉得及时行乐就是王道,人生苦短,活着一天就得爽上一天;另一边却有一群人担心,这股玩乐浪潮会不会让整个社会变“软骨头”,一旦遇到真事全军覆没?网上有人举例:挣钱的不努力,踊跃抢购消费贷买最新手机,却连分期还款日都记不住。还有人反讽:难道今后咱们的梦想就是“佛系躺平”吃等死?争议话题已经摆出来了,背后答案到底藏在谁家米缸?别着急,继续往下还有猛料呢。
讲道理,过去几十年我国从物质贫乏到全民小康,如今每天能吃能喝能旅游,大街小巷全是咖啡馆、奶茶店,哪怕是小县城也能看livehouse、玩手游。看着享乐主义如洪水一样,席卷着城市和农村的年轻人。正方觉得这叫“感受生活”,反方却说是“精神荒芜”。有人说反正生活累,开心最重要。也有人抖机灵:比起精神空虚,没钱才是最可怕的。可奇怪的是,为什么娱乐产业越发达,社会焦虑反而没见少?爸爸不爱、妈妈不听、孩子天天吐槽无聊,家长管不住、老师不敢骂。地铁上人人低头刷屏,每天跟100个视频对话,却没人跟家人说句话,这样的世界,热闹归热闹,落寞也明显。你信不信,很多人其实内心比以前更“空”了。
有些人说,大家躺平也好、娱乐至死也罢,反正社会还在正常运行,GDP也没掉,企业该赚钱的还是赚钱。网上大V引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日子过得舒服谁管那么多?但你以为危机真的过去了吗?表面上,消费数据漂亮,购物节一波连一波,夜生活到底走哪城市都堵车,仿佛什么毛病都没有。一场大病往往不是一夜发烧,而是潜伏很久忽然爆发。有人说“哪有什么国家危机?不就是偶尔大家宅家打游戏吗?又没有战争,怕”这类声音,正好代表一部分根本不信警示的“鸵鸟派”,他们觉得风暴永远都不会来。
正当大家都当娱乐生活是理所当然时,历史的警钟悄悄敲响。你还记得罗马帝国繁华的街头吗?一场场狂欢宴会把贵族浸泡成呆子,结果外患一到马上溃不成军。美国上世纪20年代,商场大甩卖到处是,股票人人抢,结果1929年一夜入冬,多少富豪变卖祖产都救不了。还有日本,当年泡沫经济高潮迭起,大家沉迷LV包和豪华度假村,结果90年代一场经济大崩盘,几十年没缓过劲来。这些教训赤裸裸摆在这:等危机来临,最先倒的都是只图眼前爽快、不存后路的社会。你还觉得娱乐至死没啥大碍吗?吴谦大校一句“温水煮青蛙”,是不是正说中了被快乐麻痹的人?
现在看似风平浪静,实际上更大的危机正在路上。享乐文化不仅卷住了钱包,更在悄无声息地吞噬社会的凝聚力。谁还会去做志愿者?谁还愿为国家分忧?大家都只顾刷剧、点外卖,碰上麻烦先发个朋友圈就当解决了问题。而且这个难题不光咱们自己有,全球都在闹。看看中东,还在连年打仗;俄乌冲突升级,局势一触即发;非洲不少地方还陷在战乱、贫困泥潭里。和平比咱们想象得稀有,而娱乐主义一旦成为主流,真遇到风雨天就像纸糊的长城——风一吹就塌。各方分歧越来越深,有人说努力已无用,也有人坚信必须警惕未然。只距离一致认同,还有十万八千里。
要说现代享乐主义有啥错?说不定有人还乐呵呵夸一句:咱们国家不是一直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吗,这不正是目标达成的标志?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快乐,谁能强迫别人过苦日子?这恰恰是大笑话了。天天搞娱乐,事情真来了,有几个人愿意扛起责任?谁还记得历史怎么写的?大家都窝家里当“小仙女、小王子”,手机一关,光看段子、吃外卖就满足,社会要真遇危险,全民一起“佛系随缘”,后果谁担?再夸一句“享乐安乐,盛世太平”,不过是没见识过风浪罢了。热闹不是长久的底气,只有被生活磨过的民族,才能挺得住下一场风雨。表面越来越亮,底子越来越薄,这种幸福稍微风一吹,就散得一干二净。
既然大家都说享乐无罪,那咱要不要干脆全社会一起“娱乐至死”?反正“安乐”才是幸福最大化。有人觉得该享受时候就享受,担心什么历史沉浮、国家民族,现实压力都能刷短视频解压;也有人觉得,这样只会削弱国家的执行力,到头来全社会成了“温水里的青蛙”。你支持哪一边?是觉得人生就该活在当下享受,还是该警惕泡沫破碎后的一地鸡毛?现代中国在享乐和危机之间该怎么选?欢迎留言,一起来聊聊你站哪一队——你怎么看当今社会的“享乐文化”,真是福是祸?
http://raimaz.com/aidianjingjieshao/522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