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沙海战:毛主席神来之笔,东海舰队“直闯”台湾海峡,国民党竟
1974年新年的战火,在中国南海海域燃起,彼时,南越阮文绍政权正逐步侵犯中国的西沙群岛。他们利用美军撤离后留下的舰艇优势,将手伸向了历来属于中国的岛屿。最初的举动是驱逐渔民,继而是向渔船开枪,甚至造成了人员伤亡。
到了1974年1月17日,南越士兵直接入侵甘泉岛和金银岛,他们拔掉了中国国旗,换上了南越旗帜,这无疑是对中国主权的直接挑衅。中国外交部早在1月11日便已发出严正警告,但南越方面显然置若罔闻。
冲突很快升级。1月18日,南越“李常杰”号军舰竟然冲撞了中国渔船“407”,幸好南海舰队及时制止。次日,也就是1月19日上午,西沙海战正式爆发。
南越方面四艘舰艇,包括“陈平重”号和“怒涛”号,率先开火,对阵的是中方四艘吨位更小、火力也相对较弱的舰艇。南海舰队虽处于劣势,却凭借灵活战术,在下午击沉了南越的“怒涛”号,并击伤了其他舰艇,迫使对方狼狈逃窜。
尽管取得了初战胜利,但南海舰队司令员张元培的心情并不轻松。他深知南越可能反扑,而且美国第七舰队的威胁也悬在头顶。鉴于南海舰队自身力量有限,他当即向中央军委申请东海舰队增援。
两天前,张元培便已递交了这份焦急的请求。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和邓小平在商议后,意见一致:此战“必须打”。在海战初胜后,邓小平更是拍板:“继续打,夺回所有岛屿。”增援,刻不容缓。
主席的神来之笔
援兵的调动并非易事。东海舰队要从浙江舟山赶赴西沙,常规航线需要绕过台湾岛东部,经巴士海峡进入南海,这无疑会耗费大量宝贵时间,可能贻误战机。然而,直接穿越台湾海峡,在当时两岸军事对峙的敏感背景下,无疑是冒着与国民党军队发生正面冲突的巨大风险。
当时,海军副司令员刘道生接到命令时,内心是犯难的。穿越台湾海峡,这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军事行动。南海舰队司令张元培对此指令也感到疑惑与忐忑。长期以来的两岸对峙,使得大陆军舰总是小心翼翼地绕开台湾。
但81岁高龄的毛主席,在同意增援的批示中,亲自加上了一句:“直接走台湾海峡。”这道指令,犹如一道闪电,划破了所有人的常规认知,却又精准地切中了局势的要害。
毛主席的眼光,显然超越了单纯的军事考量。他洞察到了当时两岸关系深层的复杂性,以及蒋介石在民族大义面前可能做出的选择。他相信蒋介石“识得国家大义”,不会在此时阻挠解放军维护国家主权。
1974年1月20日,海军副司令员刘道生迅速执行了这项指令。他命令东海舰队第18大队,下辖三艘苏联制导弹护卫舰,立即从浙江舟山秘密出发,执行“高度保密,全舰静默”的任务。舰艇熄灭所有灯光,无线电保持静默,犹如幽灵般在夜色中前行。
海峡不寻常的夜
1月21日深夜,这三艘护卫舰悄然驶入了台湾海峡。整个福建军区如临大敌,进入一级战备状态。空军、炮兵、雷达部队严密监控着海峡对岸的任何动静,做好了应对国民党突袭的一切准备。
舰队的航行异常紧张。舰艇上,官兵们保持着最高的警惕。福建军区副司令员朱绍清甚至亲自登舰,为舰队提供精确的航行指引。他们无声地通过了东引岛、马祖岛、金门岛等一系列高度敏感的海域。
令人意外而又震惊的是,国民党巡逻舰艇非但没有阻拦,反而主动转向避开。在风浪中,这些平时剑拔弩张的船只,竟然选择了退让。整个穿越过程,没有发生任何交火,也没有任何干扰。
1月22日凌晨3点,东海舰队成功穿越金门岛以东海域,顺利进入南海。这次无声的穿越,不仅让所有悬着的心放了下来,更印证了毛主席当初的判断。毛主席深知,在涉及国家领土主权这样的大是大非面前,蒋介石不会做出亲者痛、仇者快的举动。
国民党方面选择不干预,甚至在事后还发表声明,支持西沙群岛属于中国,这无疑是对此前毛主席“识得国家大义”评价的最好注脚。这展现了在民族大义面前,两岸超越政治分歧的某种默契。
海峡那边的考量
毛泽东的预判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是对蒋介石复杂心态的精准拿捏。他深知,尽管两岸长期对峙,但蒋介石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愿在涉及国家领土完整的问题上,被历史钉上“民族罪人”的耻辱柱。
阮文绍政权此前一直误判,认为中国仅会停留在口头谴责。他们或许觉得,在美国撤兵后,南越得到大量美援舰艇,在南海有了与中国抗衡的资本。这种判断,与中方当时的战略意图以及高层决心完全背离。
事实证明,阮文绍的平庸和自大,不仅葬送了南越在西沙的企图,也加速了其政权的最终覆灭。他试图将南越的失败归咎于中国的援越,进而侵占西沙作为报复,无疑是一场愚蠢的豪赌。
东海舰队的顺利抵达,对西沙海域的战局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1月23日,增援舰艇终于抵达西沙。面对中国海军实力的增强,南越军队最终放弃了侵占的企图,悻悻离去。
西沙海战以中国海军的全面胜利告终。中国不仅击沉了南越“怒涛”号,击伤了其他舰艇,还俘获了南越军官兵48人,甚至包括一名美国联络官。中国方面,有18名解放军烈士牺牲,他们的英魂永远长眠在西沙群岛的烈士陵园。
此次海战是中国海军首次对外海战的胜利,有力维护了国家对西沙群岛的领土主权,并完全控制了西沙及其周边海域。它不仅展现了中国海军在装备劣势下战胜强敌的能力,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此次“无声穿越”台湾海峡的事件。
在两岸军事对峙的严峻背景下,这次不寻常的通行,成为了维护国家领土完整时,海峡两岸心照不宣的一次独特历史注脚。它超越了意识形态的鸿沟,在民族大义面前,刻画出了一幅中华民族共同捍卫主权的画面。此次事件,深刻凸显了毛主席高超的战略眼光和对复杂局势的精准判断力。
http://raimaz.com/aidianjingjieshao/247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