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与敌贸易法》到2024年欧盟冻结俄资产收益:战时财政的法理边界在哪?

冻结资产与战时钱袋:欧盟的难题与乌克兰的“三根柱子”

布鲁塞尔的会场外,丹麦首相弗雷泽里克森丢下一句掏心话:不动用冻结俄资产的收益,欧盟就难以为乌克兰筹到够用的钱。桌上摊开的不是地图,而是资产负债表。

古人早看得清,《孙子·作战》言:“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兵可募,粮与钱却要日夜续上。乌克兰自开战以来,靠三根“钱柱子”把战争撑住,如今都显出疲态。

先看“自家底子”。乌财政每年约有六百亿美元收入,基本悉数移作战时开支,但仍填不满战场的洞。工业受损、基建频修复又频破坏,今年上半年官方GDP增速难见起色,预算执行更显捉襟见肘。基辅近周拟追加约七十二亿美元以保障军人工资与战时运营,最先盯上的是欧盟持有的俄资产收益;法律争点在眼前——收益能否用于军事用途尚未拍板,这钱就成了“看得见摸不着”。

若收益迟迟不到位,选项只剩发债与增发货币。通胀会加速,格里夫纳承压,进口依赖的经济体很难承受宽幅贬值。凯恩斯在《和平的经济后果》里提醒过:“摧毁货币,便可暗中摧毁社会之根基。”战事绵延,财政硬撑,货币一旦失守,前线再强,也要朝后看“饷”的脸色。

第二根是武器来源。过去的无偿军援为乌克兰稳住战线出过力,但无人机成为主战器后,供应链变得更挑剔:关键元件多系境外产,欧洲军工扩产有心,时效与配套却跟不上。一位东欧防务官员在会谈间急问:“我们能否自主造齐?”回答是:“造得出壳,造不出心。”共同采购的几笔预算迟滞,欧洲内部防务与民生的拉锯,使“白给”的空间收窄。若美方将援助更多地“贷款化、出售化”,等同再版一种变体的“租借”,对基辅而言,账面压力只会更重。

第三根是预算经援。此前美欧每年约六百亿美元帮助乌方兜住非军事开支与基本服务,现实却是欧洲要在内部政治与金融稳健之间找平衡:既替基辅续航,又不引发资本外逃与信用动荡。因此,近年出现一个折中方案——动用冻结俄资产的“收益”而非“本金”,以收益担保贷款,用财技将风险摊薄。G7在2024年就曾讨论收益担保的设计,可一落到欧盟层面,法理与金融稳健的争论仍未收束。有人提醒一战之后的前车之鉴:1917年美国《与敌贸易法》曾处理敌产,但战后重建与长期信用并不靠一次性没收,而靠清晰规则与可预期的税收、债务安排。

财政厅里的场景更直白。会计拿着名册问:“这月军饷能按时?”财务长答:“要么等收益,要么再发一轮短期债。”旁边的经济顾问插话:“还得看汇率,进口弹药的报价已攀上去。”战场枪响之外,账本上的每一行数字都像一条补给线。

战争终局会由哪根线牵动?未必是一场决定性的突破,而是资产负债表能否挺住更长的时间。若欧盟最终允许用冻结资产的部分收益为乌克兰融资,等于为财政续上一口气;若法理红线不动,基辅就得在通胀与汇率之间找更险的平衡。历史屡次提醒:兵贵拙速,不贵巧久;拖久若无可持续的财源,军心与民生都会被账面击穿。

有位史家评语可作收束:“百战之胜,不在谋略之巧,而在国计之久。”读者若在地方档案馆见过一战、二战时期的敌产处置记录、战时公债招募公告,或家族文书里留有战时票据、汇兑凭证,欢迎分享线索。财政的细节,往往比战报更能说明一场战争的真实重量。

http://raimaz.com/xinwendongtai/727131.html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