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认了!乌克兰前外长库列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冲突结束后,乌克兰可能在不涉及法律承认的前提下失去部分领土
乌克兰前外长坦承可能失土,历史重演还是殊途同归?
乌克兰前外长库列巴近日的发言捅破了一层窗户纸:冲突结束后,乌克兰可能在不涉及法律承认的前提下失去部分领土。 这一表态与其过往的强硬立场形成微妙对比——他曾警告“任何签署割地协议的人将被杀或被逐出政坛”,如今却暗示现实可能迫使其接受某种妥协。
战场僵局:失去的土地与疲惫的盟友
当前俄罗斯控制约19%的乌克兰领土(约4.365万平方公里),较2023年末的18%仅微增。 然而,这种“缓慢蚕食”背后是双方难以打破的僵局:乌克兰军队仍能维持有效防御,但反攻能力受限;西方军援波动明显,美国曾暂停援助,欧洲补位速度不足。
更关键的是,乌克兰的盟友态度已现裂痕。特朗普政府的和平方案被曝要求乌克兰承认俄占土主权、放弃北约,而欧洲国家如德国、法国倾向于早日谈判,与坚持强硬路线的东欧国家形成分歧。 库列巴直言,特朗普“将所有大棒挥向乌克兰,所有胡萝卜留给俄罗斯”,这种压力正削弱乌克兰的谈判筹码。
芬兰的镜鉴:割地求生背后的残酷逻辑
历史总被拿来映射现实。 1939年苏芬战争后,芬兰失去11%领土(包括第二大城市维堡)、12%人口被迫迁徙,但保住了主权独立。 这一“以土地换和平”的选择常被讨论,却少有人提及代价:芬兰不仅承受经济制裁,还需向苏联支付巨额战争赔款(相当于今53亿美元),并在此后数十年奉行谨慎的中立政策。
芬兰的成功建立在两个前提上:一是国际环境允许其中立(冷战格局下美苏均需缓冲国),二是其牺牲的领土虽战略价值高,但未危及国家核心运转。 反观乌克兰,俄占区包括克里米亚军港和顿巴斯工业带,且俄罗斯明确要求乌克兰“去主权化”,这与芬兰的处境存在本质差异。
乌克兰的底线:为何难以复制芬兰模式?
库列巴的言论并非偶然。早在2023年,他已承认“若以数据衡量,乌克兰可能已输”,但随后强调乌克兰不会接受主权妥协。 这种矛盾折射出基辅的两难:
国内政治捆住手脚:乌克兰社会对“割地”极度敏感,任何相关协议都可能被视为叛国。 泽连斯基因战时未举行选举被俄斥为“非法总统”,其国内威信需靠强硬立场维持。
俄罗斯目标超越领土:普京的《论俄罗斯人与乌克兰人的历史统一》等文章表明,其目标是否定乌克兰民族独立性,而非仅获取土地。 这使简单的领土妥协难以换来长期安全。
西方的算计:援助与债务的双重枷锁
西方援助虽达数百亿美元,但大部分流向军购而非重建。 更深远的问题在于债务:乌克兰未来几代人可能需偿还这些“慷慨”,而欧美内部立场分裂(如匈牙利阻挠欧盟援乌方案)加剧了不确定性。 特朗普若二次执政,可能进一步施压乌克兰接受不利和谈,正如其团队被曝光的“4860亿美元重建换弃土”计划所示。
冲突的尽头:是谈判桌还是持久战?
俄乌均缺乏停火动机。 俄罗斯已转向战时经济,乌克兰则认定“此刻让步将导致最终失去全部”。 然而,战场节奏缓慢(16个月仅占1%领土)意味着僵局可能长期化。 库列巴指出,乌克兰尚有时间巩固防御,但若防空系统因美制拦截弹断供而崩溃,或民用设施遭大规模破坏,基辅可能被迫妥协。
历史从不会简单重复。 芬兰的“成功”诞生于特定时空,而乌克兰面临的是更复杂的大国博弈、更尖锐的认同战争、更分裂的国际支持。 当库列巴说出“可能失去领土”时,他既是在陈述现实,也是在试探底线——乌克兰需要怎样的代价,才能换取真正的生存?
http://raimaz.com/xinwendongtai/66191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