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带混双去参加韩国赛的教练是谁,陶指导和魏指导都没去,莫非国羽又有新的人事调整
这混双组队去韩国,怎么陶指导和魏指导都没跟着去,难道又是要换教练了?
最近国羽这混双,看着是真让人捉摸不透啊,尤其是在韩国公开赛这个节点,好几对主力都没看到熟悉的教练身影。这几年混双这条线,教练的流动好像就没有停过,每次感觉刚有点眉目,人又换了。这次没看到陶指导和魏指导,心里总有点打鼓,这背后是不是又有什么人事上的调整?毕竟,教练的稳定对运动员的状态影响太大了。
去年这个时候,混双这几对小将的表现,跟现在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运动员场上的发挥,背后教练的战术布置,临场指导,甚至包括心理上的疏导,都至关重要。就像张楠和赵芸蕾那会儿,虽然我不是专业人士,但感觉他们搭档的时候,那种默契和经验的传承,是很难得的。总感觉队伍里少了点定海神针一样的人物。
尤其是前段时间,几对主力在比赛里频繁出现的问题,比如关键分处理不好,或者在落后时调整不过来,这些都很难完全归咎于运动员自身。教练团队的思路,训练的侧重点,能不能跟上对手的节奏,这都是需要打个大大的问号的。2022年的情况,我们也都看到了,虽然有新人涌现,但整体竞争力似乎有所下滑,稳定性也成了大问题。
这次韩国赛,没看到陶指导和魏指导,如果只是短暂的调整,那还好说。但如果背后是更深层次的人事变动,那对国家队的混双项目来说,无疑又是一次不小的冲击。教练组的稳定,是建立一套成熟体系的基础。你今天换个思路,明天换个打法,运动员那边一时间很难适应,效果自然就打折扣了。
有时候我刷到一些体育论坛的讨论,大家也都挺关心这个问题的。有些人觉得,教练团队的频繁变动,可能是因为战绩不理想,必须有人负责。也有人觉得,这是人才培养体系的问题,年轻教练上来的机会太少,老教练又面临经验和体力的挑战。但无论如何,这样的“换血”频率,对于项目的长期发展,真的好吗?
我记得前几年,某个协会曾经公布过一组数据,说近五年内,国家队主力教练组的平均任期大约是两年多,这个数字本身就说明了一些问题。这不像俱乐部,人员流动相对自由,国家队承担的责任和压力更大,每一次调整,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不是说不能有新人加入,也不是说不能有老将退居二线,关键是怎么个“换”法。
有时候,看着那些国外队伍的教练团队,感觉他们几十年如一日,一个核心教练带着几个助手,围绕着一套相对稳定的理念去运作,运动员一代代传承,这种稳定性的力量,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可我们这儿,好像总是“推倒重来”的节奏,虽然有时候也能带来一些惊喜,但长远来看,根基不牢,地动山摇。
运动员最需要的是什么?是明确的指导,是稳定的支持,是能够让他们在心理和技术上都得到持续的提升。如果教练组一直在变,今天跟这个学,明天跟那个练,运动员很容易迷失方向,找不到自己的节奏。这不仅仅是训练内容上的变化,更是整个训练理念和心理状态上的巨大考验。
我真的希望,这次不是又一次的大动作。如果真是人事调整,也希望能够有一个清晰的规划,而不是为了变而变。毕竟,混双是我们曾经的优势项目,看着它起伏不定,心里真不是滋味。每次看到主力队员在关键比赛中失利,脑子里第一个闪过的念头,往往是:这次教练组有没有问题?
而且,这种人事上的不确定性,还会影响到运动员的续约和发展规划。如果一个运动员,他不知道下个赛季自己的主教练是谁,不知道自己的训练方向会不会再次改变,他如何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训练和比赛中去?这种长期的不安全感,对职业生涯来说,绝对是负面影响。
我现在刷到的很多消息,都指向这次韩国赛的教练安排有些不同寻常。是不是又有什么“大动作”在酝酿?
有时候,我真的挺想不明白,为什么我们总是在“找感觉”的路上徘徊。运动员需要时间去适应教练,教练也需要时间去了解运动员。这种磨合的过程,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如果每一次成绩不达标,就轻易地去否定和调整,那我们永远都很难建立起一套真正高效、稳定的教练体系。
说实话,我看着比赛,有时候真觉得,运动员在场上拼尽了全力,但总感觉缺少了那么一点东西,那一点东西,或许就藏在教练组的背后。这次韩国赛,如果陶指导和魏指导真的缺席,那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是正常轮换,还是又一次的“调整”?
我想知道,这次教练的“缺席”,究竟是比赛的偶然,还是新一轮人事调整的开始?
12
http://raimaz.com/xinwendongtai/62843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