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第一剩女,44岁才嫁人,2年后竟生下千古一帝
参考来源:《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册府元龟》《攀龙台碑》等史料
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请理性阅读
在唐朝初年的长安城里,有这样一个传奇女子:杨氏生于公元579年,她在公元623年嫁给了武士彟,此时杨氏已经44岁高龄了。
在那个女子十五六岁便要嫁人的时代,她硬生生地"剩"到了44岁才出嫁。街坊邻里议论纷纷,说她眼光过高,说她命运坎坷。
可谁能想到,就是这个被人们窃窃私语的"老姑娘",嫁给一个商人出身的男人后,竟在46岁高龄产下了一个改变中华历史走向的女儿。
这个女儿,就是后来竟被誉为"千古女帝"
而这个传奇女人杨氏,就是用自己的坚持和智慧,书写了母凭女贵最完美注解的女子。
【一】弘农杨氏的千年望族
杨氏可不是一般女子,她的老爹是隋朝宗室杨达,官至右武卫大将军,是正儿八经的弘农杨氏出身。弘农杨氏是千年豪族,五姓七望家族中的佼佼者。
要说这弘农杨氏有多厉害,那可真是说来话长。
弘农杨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晋国,传说是周宣王的儿孙,世代都是高门大族。到了汉朝,杨氏更是人才辈出,光是太尉、三公一级的人物就有好几个。
最出名的当属东汉的杨震,人称"关西夫子",以清廉著称,留下了"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千古佳话。
杨氏的父亲杨达更是了不起的人物。杨达是隋朝大将军杨绍之子,官至纳言,也就是门下省的长官,正三品的高官。
隋朝名臣杨素曾称赞说:"有君子之貌,兼君子之心者,唯杨达耳。"可见杨达在当时的声望有多高。后来杨达随隋炀帝远征高丽,不幸死于军中,算是为国捐躯了。
在那个门第森严的时代,隋唐时期是一个非常讲究门第的时代。
你可以长得丑,也可以没有才华,但是如果你是五姓七望家族出身的人,那么恭喜你,你绝对不会娶不到媳妇儿,也不会嫁不出去。
连唐朝宰相薛元超都曾感叹:"吾不才,富贵过人,然平生有三大恨:一是未能进士及第,二是未娶五姓女,三是不能修国史。"
连宰相都娶不到五姓女,可见当时五姓七望家族的地位有多崇高。
甚至连唐朝皇族李氏虽然贵为陇西李氏,可是这个陇西李氏在五姓七望里,那是垫底的存在,大家族压根就瞧不起。
以至于连李世民都感叹:我们老李家这么多靓女,咋没见五姓七望家族的人来提亲呢?
杨氏就是在这样一个显赫的家族中长大的。从小耳濡目染的都是名门风范,接触的都是文人雅士。家里的藏书丰富,经史子集样样俱全。
杨氏从小就显露出了不同寻常的天赋,她不像一般的女孩子那样只关心刺绣女红,而是对读书学习特别感兴趣。
【二】与众不同的才女
杨氏从小聪明伶俐,不爱女红却酷爱读书。到十来岁时可以说琴棋书画无一不通了。
这在当时可是相当不寻常的品质,一般女子都是以女红为本,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可杨氏偏偏要做个读书的才女。
杨氏自幼喜读书,轻视女红,曾写"当使恶无闻于九族,善有布于四方",置于壁中,后被修房的工匠发现。
这句话的意思是要让恶名不在九族中传播,要让善名传播到四面八方。杨达知道后,不但没有责怪女儿不务正业,反而称杨氏为"隆家之女",意思是能够让家族兴隆的女儿。
在那个时代,能得到父亲这样的赞扬,说明杨氏确实有过人之处。她不仅读书,还善于思考,经常能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
家里来了客人谈论时政,杨氏虽然作为女儿不能直接参与,但她总能在背后听得津津有味,而且往往能听出门道来。
杨氏特别喜欢读史书,对历朝历代的兴衰更替很感兴趣。她常常感叹,历史上那些贤后良妃,哪一个不是有见识、有学问的女子。
武则天后来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女皇,很大程度上就是受了母亲这种史学修养的影响。
除了读书,杨氏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信佛。她从小就对佛教很虔诚,经常到寺庙里去烧香拜佛。
这种宗教信仰给了她内心的平静,也让她在面对人生的各种变故时,能够保持一种超然的态度。
也正是因为这种佛教的影响,杨氏对婚姻的态度比一般女子更加慎重,她觉得姻缘这种事是有天意安排的,不能强求。
按理说,这样出身高贵、才貌双全的女子,早该是各路豪门争相求娶的香饽饽。可杨氏偏偏有着自己的想法。
用现代话来说就是"眼高于顶",她自认为自己出身显赫,颜值又高,学问也好,一般人她根本看不上,于是一直待字闺中。
那些前来提亲的公子哥们,在杨氏眼里似乎都差了那么点意思。有的虽然门第不错,但是肚子里没有货,只知道吃喝玩乐;
有的虽然有点才华,但是品德有问题,不是个正人君子;还有的虽然人品不错,但是没有什么大志向,将来也不会有什么出息。
杨氏要找的,不仅仅是一个门当户对的丈夫,更是一个能够与她心灵相通、志趣相投的伴侣。
她希望这个人既要有学问,又要有品德,既要有能力,又要有理想。这样的要求在那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简直是天方夜谭。
家里人开始还能理解她,毕竟女儿优秀,眼光高一点也是正常的。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杨氏的婚事成了家里的一块心病。
眼看着同龄的女孩子都已经嫁人生子,有的甚至儿女成群了,可杨氏还是单身一人。
亲戚朋友开始说闲话了,说杨家这个女儿太挑剔,说她不识时务。更有人背后议论,说杨氏这样下去,迟早要成老姑娘。
可杨氏依然我行我素,她相信自己的判断,也相信命运的安排。她常常对家人说:"宁可一辈子不嫁,也不要随便嫁个人将就。"
出身名门,眼界开阔。饱读诗书,知书达理,而又容貌上佳。杨氏这样一个货真价实的白富美,定能惹得不少富二代争相追捧。
可她就是这样倔强,宁可等到花信年华已过,也不愿意随便将就一个人。这种性格,在后来的女儿身上也能看到影子。
【三】家族没落与坚持
好景不长,隋朝的政局开始动荡了。隋炀帝杨广登基后,好大喜功,不仅大兴土木修建东都洛阳,还多次发动对高丽的战争。
杨达作为朝中重臣,自然要跟随皇帝出征。可惜的是,在征讨高丽的战争中,杨达不幸战死在军中。
父亲的去世对杨氏是个巨大的打击。失去了家里的顶梁柱,杨家的地位开始下滑。虽然还算是贵族,但是已经没有了往日的风光。
更要命的是,隋朝的局势越来越不稳定,各地起义不断,整个天下都乱了套。
随着隋朝的覆灭,杨氏的家族也从显赫的皇室宗亲沦为了前朝遗老。新的王朝对前朝的贵族往往是不太信任的,杨家虽然没有受到迫害,但是也失去了往日的荣耀。
家里的财产在战乱中损失不少,生活水平大不如前。
就这样在时代的洪流里,王朝更迭,转眼到了唐朝初年。杨家早已家道中落,杨氏早已成了一个韶华不在的四十多岁的老姑娘。
按理说,在这种情况下,她应该降低标准,找个差不多的人嫁了算了。可杨氏偏偏还是那么倔强,依然坚持着自己的原则,不肯随便嫁人。
这时候的杨氏,已经过了古代女子的最佳婚龄好多年了。在那个时代,女子一般十五六岁就要出嫁,二十岁还没嫁人就算是大龄了,三十岁还单身简直就是奇迹。
可杨氏硬是熬到了四十多岁,这在当时绝对是个异类。
周围的人开始用异样的眼光看她,有的同情,有的嘲讽,有的不解。可杨氏依然坦然面对这一切,她相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
她常常想,与其嫁给一个不合适的人过一辈子的不幸生活,还不如一个人过得自在一些。
就在杨氏为自己的终身大事犯愁的时候,历史上出现了一个重要人物——武士彟。这个武士彟是什么人呢?
武士彟(577年—635年),字信,并州文水人。他的父亲武华据说做过隋朝的东都丞,但也只是个小官。武士彟的家族世代经商,十分富裕。
在那个年代,做个商人是一件地位很低的事情,哪怕你再有钱,很多事情都不能干。商人不能穿华丽的衣服,商人不能坐马车,甚至商人的子孙还不能参加科举考试。
武士彟从小就不甘心只做个商人,他"才器详敏,少有大节",长大后,"深沉多大略"。他经常读书,看到忠臣良将的事迹,就反复研读,立志要出人头地。
隋朝大业年间,他经营木材生意,参与东都洛阳营建事业,生意做得很大,成了并州有名的富商。
可是商人的身份限制了他的发展,武士彟一直在寻找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他深知,光有钱是不够的,还得有地位和权势。
机会终于来了,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各地起义不断,朝廷需要大量的兵马平叛。武士彟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个机会,毅然弃商从戎,参军入伍。
凭着踏实肯干的精神和殷实的财富,武士彟很快就在军中获得了鹰扬府队正的职位。更重要的是,他遇到了改变他一生命运的人——李渊。
李渊当时被任命为并州刺史、河东抚慰大使,屯驻在汾、晋之地镇压起义。在这期间,李渊曾在武士彟的家中休息,二人从此成为朋友。
武士彟一看就是个饱读诗书的人,他知道《史记》中吕不韦奇货可居的故事,所以他想成为隋唐时期的吕不韦。
而他手里的那个"货",就是李渊。武士彟凭着敏锐的政治嗅觉,判断李渊不是一般人,将来必有大作为。
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父子见隋朝大势已去,决定趁乱起兵,夺取天下。
武士彟在这个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不仅力劝李渊起事,还假托听到空中有称唐公为天子者,还说自己曾经梦见李渊骑马而登天,俱以手扪日月。
更重要的是,他把自己的全部家产都拿出来资助李渊起兵。
李渊起兵成功后,武士彟的投资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他被封为大将军府铠曹参军,后来又升为工部尚书,封应国公。
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商人,到唐朝的开国功臣,武士彟算是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不久之后,武士彟的结发妻子相里氏去世了。相里氏出身不高,是武士彟还是商人时娶的,为他生了两个儿子武元庆和武元爽。
妻子去世后,武士彟成了鳏夫,需要找个继室来管理家事,抚养孩子。
李渊听说了武士彟丧妻的事情,立刻就想到了要给他介绍一个合适的对象。李渊这么做,一方面是出于对老朋友的关心,另一方面也有政治考虑。
武士彟虽然是开国功臣,但毕竟出身商人,在门第森严的唐朝,这是个很大的劣势。
如果能给他找个出身高贵的妻子,就能提高他的社会地位,更好地为朝廷效力。
公元623年的一天,唐高祖李渊召来武士彟,说要把杨达的女儿、44岁的杨氏嫁给他。
《册府元龟》记载得很清楚:"既丧妻,高祖谓士彟曰:'朕自为卿更择佳偶。'随曰:'有纳言杨达英才冠绝,奕叶亲贤,今有女,志行贤明,可以辅德。'遂令桂阳公主与杨家作婚,主降敕结亲,庶事官给。"
李渊的这个决定让武士彟既惊喜又忐忑。惊喜的是,杨氏出身弘农杨氏,是千年望族,能娶到这样的女子,对他来说简直是飞黄腾达。
忐忑的是,他一个商人出身的人,能配得上这样的名门闺秀吗?
原来李渊要把隋朝宗室女杨氏嫁给武士彟。论出身,武士彟这个商人出身的人,远不如那些曾经向杨氏求亲的公子哥们。
可武士彟身上有一种特殊的气质——他不仅会做生意,还很会看时局,是个很有眼光和魄力的人。更重要的是,他现在已经是唐朝的开国功臣,地位今非昔比。
对李渊的保媒,武士彟、杨氏均不同意。武士彟觉得自己配不上杨氏,杨氏则觉得武士彟出身太低。可是在皇权的压力下,两人也不敢公然违抗。
李渊为了促成这桩婚事,还特意让自己的女儿桂阳公主出面做媒,这在当时是很大的面子了。
最终,在皇权的压力下,二人于武德四年(621年)成婚,"礼聘所须,并令官给"。
李渊还特意下令,婚礼的所有费用都由官府承担,这在当时是很高的待遇。
虽然一开始都不太情愿,可当杨氏真正见到武士彟的时候,她心里就有了答案……
这个男人身上确实有一种特殊的气质,沉稳中带着锐气,温和中透着刚毅。
最重要的是,他的眼神清澈而坚定,那是她一直在寻找的品质。
更让杨氏感动的是,武士彟对她非常尊重。他没有因为自己出身低微就自卑,也没有因为娶了名门之女就得意忘形。
他真诚地对待杨氏,把她当作人生的伴侣,而不是什么炫耀的资本。
【四】迟来的幸福与奇迹
武士彟当年46岁,杨氏44岁,两人年龄相当。只是杨氏前半生笃信佛教,一直未曾婚嫁,所以才拖成了半老徐娘。可好的婚姻不怕晚,两人婚后生活和谐美满,相敬如宾。
更让人惊喜的是,44岁才结婚的杨氏,很快就怀孕了。在那个医疗条件极其有限的古代,这个年龄怀孕简直就是奇迹。
现在的医学都认为35岁以上怀孕就是高龄产妇,有一定风险,更何况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
可杨氏身体素质很好,平时注重保养,加上心情愉快,孕期也算顺利。杨氏没有生下儿子,但她接连为武士彟生下三个"贴心小棉袄"。
武士彟看着这三个女儿,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欣慰。特别是二女儿媚娘,这个孩子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天赋,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有着超越同龄人的见识。
在母亲的教育下,三个女儿也都识文断字,特别是媚娘,天资聪颖,小小年纪出口成章,引经据典,而且有自己独立的见解。
在母亲的熏陶下,武则天酷爱读史书,从小就胸有韬略。杨氏经常给女儿讲历史上的贤后良妃的故事,告诉她们女子也可以有所作为。
这种教育理念在当时是很超前的,也为武则天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杨氏虽然年纪大了才生孩子,但她对三个女儿的教育非常用心。
她不仅要求女儿们学会女红,更要求她们读书识字,了解时政。她常常对女儿们说:"女子虽然不能像男子那样
杨氏的传奇人生在44岁结婚后才真正开始。这个在当时已经被认为"嫁不出去"的女人,即将迎来人生最重大的转折。
她不仅要面对丈夫早逝的打击,还要独自抚养三个女儿。更重要的是,她要为女儿们的未来精心谋划。
贞观九年(635年),武士彟得知太上皇李渊驾崩,悲痛成疾,在荆州都督任上去世,终年五十九岁。丈夫的去世让杨氏成了寡妇,而此时她的二女儿武则天还不到12岁。
起初杨氏在武家并不幸福,武士彟前妻生的两个儿子武元庆武元爽哥俩经常欺负虐待她们娘四个。
面对前所未有的困境,这个曾经的名门千金会如何应对。她会为女儿们选择怎样的道路。
而她的二女儿,从一个普通的官宦之女,一步步走向权力的巅峰,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五】寡母的艰难岁月
武士彟去世后,杨氏的处境变得异常艰难。虽然在结婚十多年后,丈夫撒手西归,只留下三个女儿与杨氏相依为命,几个继子也不服管教。
武士彟的去世打破了武氏姐妹安静幸福的生活,武士彟原配之子武元庆和武元爽联合堂兄武惟良、武怀运欺负杨氏母女,杨氏不得不带着三个女儿回了娘家。
这对于一个曾经享受过荣华富贵的女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可杨氏毕竟是个经过大风大浪的人,她深知抱怨和眼泪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但杨氏毕竟是一个经过大风大浪的人,一个母亲的眼界格局往往影响了子女的命运。
在娘家的日子里,杨氏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和女儿们的未来。她清楚地知道,在这个男权至上的社会里,女子要想出人头地,必须要有非凡的机遇和智慧。
而她的二女儿武则天,正是她最大的希望。
【六】慧眼识珠的母亲
杨氏开始精心谋划女儿们的未来。先后把大女、三女嫁给了可靠的人家后,她就重点培养起了老二媚娘。
杨氏认为媚娘最是聪颖,在学识、智慧及能力上,甚至比自己更胜一筹。
杨氏发现,武则天在三个女儿中性格最为坚毅。她行事自信,学什么都不输男儿。
杨氏也乐于将自己早年对时政的见识分享给女儿,希望武则天能更加独立,不必受制于家族势力。
这种开明的教育方式,与传统闺阁女子的养成模式有所不同,也让武则天日后在宫闱权斗中更显沉着。
她隐隐觉得这个女儿日后一定能成就一番大事,那么作为母亲能做的就是给她指一条通向成功的道路。
怎样使女儿能够站在金字塔尖,拥有一生的荣华富贵,最快的最有效的路径就是走向皇宫,走近那权力的最高峰。
生活的落差让杨氏感到难堪,为了重振家声,杨氏想让十四岁的武则天进宫,杨氏的想法得到了杨家的支持,经过一番运作,武则天被确定下来进宫为李世民的妃嫔。
公元638年,吐蕃求亲大唐,文成公主入藏(在路上走了两年多,直到公元640年才到拉萨),唐太宗兴奋之余,广选宫女入宫,武则天就是在那个时候进宫的。
这时候,杨氏又开始担忧起武则天的未来,常常哭红了双眼。
倒是年纪轻轻的武则天显示出了非同寻常的镇定,她说:"见天子焉知非福?"于是进宫成了李世民的才人。
【七】母凭女贵的传奇
其实杨氏将武则天培养的很好,礼仪,见识,学识都是一等一的,但是武则天锋芒太露,反而为李世民不喜,尤其是狮子骢事件,让李世民彻底冷落了武则天。
可以说武则天在李世民后宫的十二年是难熬的,痛苦的。杨氏更是为武则天操碎了心,却对于武则天在李世民驾崩后被送入感业寺的事实无能为力。
可是命运的转机很快就来了。李世民去世后,武则天被送往感业寺削发为尼,但李治登基为帝后,念念不忘这位有才情的"前朝才人",最终将她接回宫中。
自此,武则天由"父皇"李世民的才人,转而成为新君李治的妃嫔。
后来武则天被唐高宗李治封为皇后,杨氏也"母凭女贵",成了皇帝的丈母娘,被女婿尊为代国夫人。显庆五年(660年)十月九日,改封荣国夫人。后又改封卫国夫人。
杨氏从宫外观望,看着女儿日渐在宫中站稳,不免寄托无限希望。她曾对武则天表示,若能展才于深宫,岂不胜于寄人篱下。
武则天也想借此机会,结束母女俩多年来备受欺压的日子。母女两人都相信,只要武则天能在后宫出人头地,便能让家族重获尊重。
咸亨元年八月二日(670年8月22日),卫国夫人杨氏逝世洛阳,寿高91岁。在那个年代,这样的寿命实在是超级老寿星,武则天之所以长寿,多半是遗传了母亲。
不得不说杨氏的彪悍不仅在于性格,她的身体素质也是非一般人能比。在四十四岁高龄接连生下三个女儿,更是活到了九十一岁的高龄寿终正寝。
就是在如今也算高寿,更何况是在平均寿命三十多岁的唐朝。
可惜的是,杨氏没有看到女儿最辉煌的时刻。在武则天刚刚在宫中站稳脚跟、成为皇后的时候,杨氏就去世了。
临终前,她对前来看望的女儿说:"记住母亲的话,女子要自强,要活出自己的样子。"
天授元年(690年),革命成功,改唐为周,成为大周圣神皇帝,追封母亲为孝明高皇后,葬于顺陵。
武则天后来回忆起母亲时,总是说:"母亲教会了我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永远不要轻视自己。"
她将母亲的教导铭记一生,也正是凭借着这种自信和坚强,才能在男权至上的封建社会中,创造出前无古人的辉煌。
回顾杨氏的一生,我们不得不佩服她的智慧和远见。她不仅在自己的人生中体现了女性的独立和坚强,更是将这种精神传承给了女儿。
杨氏的育儿理念在当时是很超前的。她不要求女儿做传统意义上的"淑女",而是鼓励她发展自己的才能,培养自己的见识。
她常常对女儿说:"女子也有自己的价值,关键是要让别人看到这种价值。"
正是在这样的教育下,武则天才能在后来的人生中,敢于挑战传统,敢于突破束缚。
从一个普通的宫女到皇后,再到女皇,每一步都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智慧,而这些品质,都可以在她母亲杨氏身上找到源头。
有人说,武则天的成功是历史的偶然,可我们更愿意相信,这是杨氏教育的必然结果。
一个能够在44岁高龄还坚持自己原则的女人,一个能够慧眼识珠选择武士彟的女人,她的人生智慧和教育理念,必然也是非同凡响的。
杨氏用自己的人生诠释了什么叫做"宁缺毋滥",什么叫做"女子自强"。
她的女儿武则天,则用自己的成就证明了母亲教育的正确性。这对母女,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母女组合。
更重要的是,杨氏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母亲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往往会深深影响孩子的一生。
杨氏给了武则天最宝贵的财富,不是金钱,不是地位,而是自信和勇气。
http://raimaz.com/xinwendongtai/406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