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的感恩故事,澳大利亚家庭援助助他成长,善行温暖人心
马云的故事,像个地道的传奇
你知道,马云这个人,咱们都晓得,他是阿里巴巴的创始人
个个都说他是中国电商界的“大神”
不过,他的成长经历,其实挺有意思的,更要紧的跟澳大利亚那段关系
你想,年轻的马云,才16岁,刚刚开始学英语,没想到竟然跟澳大利亚的家庭扯上关系,真是要说,这段缘分
那是1980年,那个时候中国刚刚开始推行改革开放,外边的游客还不多见,杭州西湖边的风景倒是挺漂亮的,马云每天恰好在那儿练英语,心里想着,要是能把英语搞得溜溜的
就这么巧,他遇到了一家来自澳大利亚纽卡斯尔的肯·莫利一家
这个莫利其实就是个普通人,属于那种在当地打拼的小人物,偶然通过澳中友好协会来中国旅游
你猜这俩人是怎么认识的
马云主动打招呼,虽然英语有点磕磕巴巴,但那份热忱
真是让莫利一家挺感动的
● 笔友情谊,像家人一样贴心
从那以后
两家人就开始了书信往来
你知道,那个时候没有微信,没有电子邮件,就靠写信
马云会问一些英语上的麻烦,比如怎么用某个词
莫利夫妇也会帮他改改信里的拼写啊、句子,以至于还教他一些地道的澳大利亚英语表达
那段时间,马云每天都盼着着收到信
这种互动坚持了五年,帮他英语水平有了很大的飞跃
你说,真是个奇妙的缘份
到了1984年,马云虽然参加高考两次都没过,但英语成绩格外突出,靠着那点英语
他终于考上了杭州师范学院的外语系
说实话,那会儿家里条件也不宽裕
学费、生活费都压得他喘不过气
你想,咱们的马云,家里穷得叮当响,早早意识到,要是没有点出路
● 澳洲那份“救命钱”,暖和了他一生
这个时候,莫利夫妇知道了他的情形
从1985年开始,每半年就会寄点钱给他,总共也就200澳元
折合人民币也就两百块前后
你想象一下,那年代这钱,绝对不是闹着玩的,差不多是当时一顿大餐的钱,加上那份心意
根本像是给他点了个“救命稻草”
这钱让马云可以继续专心学习,没有后顾之忧
更神奇的是,莫利夫妇还邀请他去澳大利亚玩
你知道,他为了办签证,折腾了八次,才终于成功,到了那年夏天,他带着一百美元,踏上了从未想象过的旅程
在澳大利亚的29天,马云眼界大开
你知道,他后来经常说,没有那段时间
那次旅行,根本像是打开了一扇窗
回国后,马云当上了英文老师
你知道,第一套房子,听说也是莫利夫妇帮忙出了一部分钱,那份感情
● 创业路上的点滴回忆,离不开这份恩情
说起马云的创业,时间线一拉长
95年,他开始试水翻译社,后来在杭州的一个小公寓里
到2003年,淘宝网正式上线
逐步把电商做得风生水起
这一路走来,莫利夫妇一直不离不弃,偶尔还会给点建议
可惜,2004年,肯·莫利既然病离开了人世,马云一直挺难过的,他曾经说过:“要是没有莫利家
快到2017年了,马云再次飞到澳大利亚,重返纽卡斯尔大学,宣布要捐出2000万美元
设立了叫“马-莫利奖学金”
这可是大学史上最大的一笔捐款,名字里就带着莫利的名字
意在支持那些来自他家乡的学生
这份心意,真是让人感动得不行
● 奖学金,像个桥梁连接中澳文化
这个奖学金不光是给钱那么单纯
它的设计很讲究,主要是想帮学生们实际获得帮助
大学会用这笔钱减免学费,提供海外交流的机会
每年会选出几十位学生,选的标准不只是成绩
还看个人潜力和对社会的贡献意愿
到2025年,这个项目已经持续了八年
有的学生去中国交流,了解电商和文化;有的参与社区项目,推广环保
据统计,这些学生毕业后,去到国际公司或者非营利机构工作
这其实就是马云当年想达到的效果——用教育改变命运,让更多有志青年抓住机会
● 感恩的方式,像家乡的阳光一样暖和
其实,马云的感恩方式
他没选择直接捐款了事,而是格外挑了莫利夫妇的家乡大学
确保这份恩情能帮助到下一代
你想,他当年那200澳元,虽然不算多,但在那个年代
这会儿,他用2000万美元,放大这个善意
他还会亲自去看望那些学生,讨论项目的进展,以至于还和莫利家的亲人见面
聊聊奖学金怎么继续扩大、怎么帮到更多人
这份故事,跨越了整整45年,从80年代的偶遇,到今天的暖和传递
说实在的,马云的成功,没有什么天降的馅饼
都是靠着那份坚韧和善良
一个老师变成了全球的商业巨头,但他心里从来记得那份最初的恩情
你看,阿里巴巴的崛起,除了拼搏
还在于那份深厚的友谊和教育的力量
● 结尾一吐为快
你要是细细想想,那个澳大利亚那家普通人,可能也没想到自己一个小小的帮忙
就像咱们平时做事,点点滴滴也是在铺路
马云的故事告诉咱们,感恩其实可以变成一种力量,把善意一直传下去
这份情谊,就像咱们农村的老话:“滴水之恩
”你说,能不能更简单点
就是那种暖暖的感觉,格外有人味的
咱们也希望,别的年轻人能从这故事里学到点啥——不光是拼搏,更要记得那份初衷,心存感恩
说到底,咱们每个人都可以像马云一样
把那份“恩”变成“行走的力量”
http://raimaz.com/xinwendongtai/303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