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元帅追悼会上,毛主席突然到场,对江青说的话全场唏嘘
参考来源:《毛泽东年谱》《陈毅传》《中共党史资料》《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部分虚构,请理性阅读
1972年1月10日,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寒风凛冽的冬日午后,哀乐低回。陈毅元帅的追悼会正在这里举行。会场内外,黑纱白花,一片肃穆。可奇怪的是,整个会场的气氛却透着一股说不出的紧张——大家都在等待着什么,又似乎都在担心着什么。
就在追悼会即将开始的那一刻,会场外突然传来一阵骚动。几辆红旗轿车缓缓驶入,为首那辆车里坐着的,竟然是已经很久没有公开露面的毛主席!
"主席来了!主席来了!"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在人群中传开。
当毛主席缓步走进灵堂时,全场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他的目光在人群中搜寻着,最终停留在了江青身上。接下来发生的一幕,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动容……
【一】那个爱吟诗的"陈胡子"
1901年的四川乐至县,一个男娃呱呱坠地,谁也没想到,这个娃娃日后会成为共和国的元帅。
陈毅年轻时就留了一把大胡子,战友们都叫他"陈胡子"。这胡子可不光是装饰,打起仗来,他一捋胡子,那就是有了主意。有个老兵回忆说,每次看到陈司令捋胡子,大伙儿就知道,敌人要倒霉了。
别看陈毅在战场上杀伐决断,私底下却是个"诗痴"。行军路上,别人背着枪和干粮,他的背包里除了军用地图,还藏着几本诗集。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打扑克下象棋,他就靠在树上吟诗。有个警卫员说,有回夜里起来解手,看见陈司令还点着蜡烛在写诗,嘴里念念有词的,第二天一问,原来是梦见了一句好诗,怕忘了赶紧爬起来记下。
最有意思的是,陈毅打仗也离不开诗。攻打某城之前,他给部下开会,讲完战术,突然来了句:"此战若胜,我给大家每人写首诗!"战士们一听,嗬,这奖励够特别的。结果仗打赢了,陈毅真就给立功的战士一人写了一首,把大家乐得合不拢嘴。
上海刚解放那会儿,陈毅当市长,第一次见外国记者,人家问他上任后的打算。陈毅想了想,竟然引用了一句古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把上海比作西湖,要把她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外国记者一愣,没想到这个共产党的将军这么有文化。
【二】两个四川人的革命情缘
陈毅是四川乐至人,算起来,跟毛主席也算半个老乡——毛主席的祖籍在四川。两人第一次见面是在1928年的井冈山,那时陈毅31岁,毛主席35岁。
见面那天,陈毅一进门就大声嚷嚷:"哪个是毛委员?我陈毅来报到了!"毛主席从里屋走出来,上下打量着这个大胡子,笑着说:"你就是会写诗的陈毅?听说你的诗写得好,改天咱们切磋切磋。"
两人一见如故。晚上,毛主席特意找了点花生米,弄了两碗米酒,跟陈毅聊到深夜。陈毅后来回忆说,那晚毛主席跟他讲了三个多小时的革命形势,讲到激动处,还站起来比划。陈毅听得入了迷,连酒凉了都没察觉。
有个细节很少有人知道——陈毅其实救过毛主席一命。1929年,红四军内部出现分歧,有人要撤毛主席的职。陈毅坚决反对,他拍着桌子吼:"毛委员要是走了,这个红军还搞个屁!"后来他亲自去上海找中央汇报,为毛主席说话。中央最后支持了毛主席,陈毅功不可没。
毛主席一直记着这份情。有一回,他对身边人说:"陈毅这个人,关键时刻靠得住。"这个评价,在当时可不得了。
两人的友谊还体现在一些小事上。陈毅爱吃辣,毛主席就经常让厨房给他做四川菜。陈毅的诗写好了,第一个送给毛主席看。毛主席有时还会提修改意见,两人你来我往,跟文友似的。
最感人的是1959年,陈毅的老母亲去世,他正在北京开会走不开。毛主席知道后,亲自写了一副挽联送去,还嘱咐工作人员:"陈毅不能回去尽孝,我们要替他多照顾照顾。"
【三】山雨欲来风满楼
进入六十年代后期,政治风云突变。
陈毅作为外交部长,因为在一些国际问题上的处理方式,开始受到批判。有人说他"右倾",有人说他"投降主义"。批判的声音越来越大,甚至有人开始翻他的旧账,说他在某某时期犯过什么什么错误。
那段日子里,陈毅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他还是那个倔强的陈毅,面对不实指控,他拍着桌子说:"我陈毅一生光明磊落,经得起历史检验!"
1971年,陈毅的身体开始出问题了。先是查出了肠癌,医生建议立即手术。可那时的医疗条件有限,加上陈毅年事已高,手术风险很大。
就在陈毅住院期间,发生了一件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事。毛主席竟然亲自到医院看望了他!
要知道,在那个特殊时期,毛主席已经很少公开露面了。他能亲自到医院看望陈毅,这本身就释放了一个重要信号。
病房里,毛主席握着陈毅的手,眼中满是关切:"陈毅同志,你要好好养病,党和人民都在等着你康复呢。"
陈毅激动得热泪盈眶:"主席,我陈毅这辈子跟着您,跟着党,从来没有后悔过!"
可惜的是,病魔最终还是夺走了这位铁骨铮铮的元帅。1972年1月6日,陈毅元帅与世长辞,享年71岁。
消息传出,举国悲痛。而更让人们关注的是,毛主席会不会出席陈毅的追悼会......
【四】八宝山那个冬日的下午
1972年1月10日,北京的天格外冷,八宝山的松柏都挂上了冰霜。
早上七点不到,工作人员就开始布置会场。有个叫小王的警卫战士后来跟人讲,那天布置会场的时候,大伙儿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儿。陈老总走了,大家都想把追悼会办得体面些,让老人家走得风光。
来得最早的是陈毅的老部下们。有个独臂将军,是陈毅当年在新四军的老战友,他六点就到了,在大门口站了整整一个小时,谁劝都不肯进去。他说:"我要第一个给老首长送行。"
中午时分,各路人马陆续到场。周总理的车到的时候,司机发现总理在车里抹眼泪。下车后,总理整了整衣领,深吸一口气,才走进会场。
叶剑英元帅来时带了一副自己写的挽联。徐向前元帅虽然身体不好,也坚持要来。聂荣臻元帅从外地赶回来,一路上都在念叨:"老陈啊老陈,你咋就这么走了……"
江青是坐着专车来的,一身黑衣,戴着墨镜。她进场后就站在角落里,时不时看表。有工作人员注意到,她接了两个电话,每次接完都显得很紧张。
下午两点四十五分,会场的气氛突然变了。外面传来一阵骚动声,紧接着是汽车刹车的声音。负责保卫的老赵后来说,他当时正在门口执勤,看见三辆红旗车开过来,心里咯噔一下——这个车队配置,只有一个人才有。
果然,中间那辆车的门开了,先下来的是警卫员,接着,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了——毛主席!
老赵说他当时腿都软了,赶紧立正敬礼。毛主席朝他点了点头,声音有点沙哑地问:"陈毅同志的追悼会是在这里吗?"
消息传进会场,所有人都震惊了。有个老将军激动得直哆嗦:"主席来了!主席真的来了!"
【五】十三秒的鞠躬和一句改变历史的话
毛主席走进灵堂的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了。
他先是站在门口停了几秒,目光扫过全场,最后落在陈毅的遗像上。那张黑白照片上,陈毅穿着军装,微微笑着,就像生前那样豪爽。
毛主席慢慢走到遗像前,脱下帽子,深深地鞠了一躬。在场的工作人员后来回忆,这一鞠躬持续了整整十三秒——他们数了,因为整个灵堂安静得能听见秒针走动的声音。
起身时,毛主席的眼圈红了。他用手帕擦了擦眼角,转身走向陈毅的家属。
张茜当时已经哭得站不稳了,两个儿子搀扶着她。毛主席走过去,双手握住张茜的手:"张茜同志,你要保重身体。陈毅是个好同志,好同志啊!他这一辈子,对得起党,对得起人民,对得起国家!"
陈毅的大儿子陈昊苏后来回忆,毛主席说这话的时候,声音是颤抖的。在场很多老同志都落泪了——他们听出来了,主席这是在给陈毅平反啊!
就在这个时候,江青走了过来。她可能想说点什么,刚要开口,毛主席突然转过身,声音不大但很清晰地说:
"陈毅同志是个好同志,他的功劳很大。你们不应该那样对他。"
这句话就像一颗炸弹,在安静的灵堂里炸开了。
江青的脸刷地白了,嘴唇动了动,最后什么也没说出来。她旁边的几个人也都低下了头。
一个在场的老干部后来说:"主席这句话,救了多少人啊!不光是给陈毅正名,也是给所有受委屈的老同志一个交代。"
【六】那天之后的故事
追悼会结束后,毛主席没有马上走。他在休息室里坐了二十多分钟。
期间,他跟周总理说了一段话,被旁边的秘书记了下来:"陈毅这个人,脾气是大了点,说话是直了点,但他对革命是忠诚的。井冈山那会儿,多少人想把我撤了,是他站出来保我。这份情,我记一辈子。"
周总理眼睛也红了:"主席,陈毅同志在天之灵,知道您来送他,一定很欣慰。"
毛主席摇摇头:"我来晚了,应该在他生前就来看看他的。"说完,他站起身,又说了一句让所有人都记住的话:"以后谁要是再说陈毅的坏话,让他来找我!"
这个消息当天晚上就传开了。第二天,很多受到冲击的老干部都松了一口气。有人偷偷说:"风向要变了。"
果然,没过多久,对陈毅的批判声音就消失了。他的诗集重新出版,他的事迹被编入教材。那首《青松》更是被无数人传诵。
多年后,陈毅的小儿子陈小鲁在一次采访中说:"父亲去世前跟我说,他这辈子最大的幸运,就是遇到了毛主席。主席来送他最后一程,还当众为他说话,这是父亲最大的荣耀。"
有个细节很多人不知道——追悼会后第三天,毛主席让秘书给张茜送去了两万元。张茜不肯收,主席托人带话:"这是我的一点心意,给孩子们上学用。陈毅为国家做了那么多事,我们不能让他的孩子受委屈。"
时间是最好的证明。今天,当我们再回看这段历史,不禁感慨万千。一个人的品格,不是看他顺风顺水时的表现,而是看他在逆境中的坚守。陈毅元帅做到了,毛主席也做到了。
那个寒冷的冬日下午,八宝山见证了一段真挚的战友情。那十三秒的鞠躬,那句掷地有声的话,不仅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陈毅元帅曾经说过:"雪压青松松更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雪终究会化的,青松的高洁终究会被世人看见。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那些为了信仰奋斗终身的人,那些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人。
五十多年过去了,八宝山的松柏依旧苍翠。每年清明,都有人来陈毅元帅的墓前献花。花丛中,常常能看到一张小卡片,上面写着:"青松挺立,精神永存。"
http://raimaz.com/chanpinzhanshi/65814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