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成夹心层:他们的黄金岁月能否撑起诗与远方的退休梦?

人们常说,70后是“夹心层”,既赶不上60后的铁饭碗时代,也难以享受80后的互联网红利。但如果我们把视角拉宽,从大数据的角度看,70后并不只是夹心层,而是见证了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今天聊聊这个庞大的群体——22466万人出生在那个三年取消“大食堂”、蝴蝶牌电扇引领潮流的年代,他们的每一次波动,都值得好好琢磨。

先从人口说起,22466万的庞大出生数是个什么概念?你可以简单脑补一下,这比今天我们全国普通话人口都多几个重庆。可到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中,70后只剩下21178万人了,千余万人先后“离队”。虽说去世比例看似不高,仅有5.73%的死亡率,但其中复杂的死亡分布,却折射出70后亲历的卫生医疗条件与社会环境转变的深刻影响。毕竟,70后的整个青春岁月可是踩在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裂缝上的。医疗卫生资源匮乏,基础设施缺位,非传染病和劳累高发的年代,谁家没有过“打一针青霉素扛两个星期”的画面?

20~40岁是黄金期,40~50岁是白银期。这是统计学上的规律,其实放到人生轨迹里就是能拼命挣钱的年限和逐步养身保健期。看到这点不禁想问现如今的70后,他们为了孩子拼杀到什么程度?“熬夜加班拿老板的钱,周末看房被房东榨干。”估计许多70后对此都能心有戚戚焉。经济大潮一路旋涡,影响了他们当年的求知欲,也左右了他们今天老去的步伐。

不少人会感慨:时代对70后确实有点“狠”。他们没有80后的青春自由,更赶不上00后的互联网世界,无意中成了“夹心层”。可换个角度想想,70后的平均活到50岁概率已达到96.66%,还算幸运吧。尤其是这几年的科技飞跃、生活条件改善,连人均预期寿命都冲到79岁,这让70后有理由期待比父辈能多活几年。根据死亡率和大数据推算,男性70后或许能看到“80年的风光”,女性则很有可能活到85岁,“一起白头到老”的论调可能真有保障。

不过说到寿命,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小撇点就是性别的差异。一般女性的寿命普遍高于男性,咱们老家的习俗里常见村里大妈在50岁以后注重吃喝,跳广场舞,而大叔们三天两头端杯老酒叹人生,这生活习惯的不同,难怪平均寿命也是差着好几岁。“女性长命,和丈夫下棋看到残局;男性短寿,吃夜市喝到夜凉风。”一声叹息,背后是多年生活方式的写照。

到了这里有人可能要问了,既然70后活得年头还多,为什么他们有时看起来一副“累到飞升”的样子?其实这群人有一个特别的“夹层三部曲”:上有老、下有小、中间还有自己。子女教育、房贷压力、家庭养老、社会流动困难,这三重矛盾压在一块儿,真能让人处处都是成本,年年都有焦虑。从生存到生计,现实不允许他们懈怠分毫。本来奔四奔五应该是事业稳定,可他们却在拼个圈、管个娃间筋疲力尽。

但问题来了:未来几十年,这些曾经“拼命养生”的70后,真的能享受他们努力的一切吗?毕竟生活节奏永远比存钱计划更快,拼命奔波背后,我们如何确保这一代人不会被压力掏空他们的活力?或许这是我们需要共同面对的现实。

“夹心层”的退休时光应该有诗和远方,而不是继续上演“空巢剧”。问题其实不只关乎钱,更关乎我们对每个生命年华的态度。未来的几年,或许我们该从70后身上学点东西:他们经历过动荡也迎接过希望,而我们是否也能给他们一点喘口气的空间呢?你说,是否应该提早关心自己的“夹心层”生活质量?

http://raimaz.com/chanpinzhanshi/654335.html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