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突然发威!10月1日起进口药关税暴涨100%,美国人将全部买单!
距离10月1号那个大日子不到72小时,可美国这旮沓的空气,早就拧巴成了一股紧张和混乱的麻花。从药店空荡荡的货架,到卡车公司停摆的停车场,再到冷清的家具卖场,一场关税风暴,比日历上的红圈来得更早。
这场戏码,打出的旗号是“保护美国产业”,听上去挺提气。可这把磨得锃亮的刀,绕了一圈,最后还是扎扎实实地捅在了自家人身上。救命的药,价格说翻倍就翻倍;跑长途的大卡车,成本要涨四分之一;就连给家里换套橱柜,都得多掏一半的钱。
有人为了省钱,只能把救命药掰成两半吃;有人眼瞅着运输成本吞掉利润,饭碗摇摇欲坠;还有人,把新家的装修图纸默默卷起来,塞进了抽屉底。可在这场全民硬着头皮“买单”的喧嚣里,一个更要命的问题,却没几个人愿意深想:这堵墙是砌起来了,墙里的花,真能开得更艳吗?
地球另一边的鸡飞狗跳
德国慕尼黑,诺和诺德的工厂里,那条生产“减肥神药”Ozempic的流水线,马达声头一回听着那么有气无力。工人们正手忙脚乱地拆箱,把准备发往美国的那30万盒药,一件件掏出来重新打包。新规矩明明白白,10月1号一过,这批货光关税就得平白多交2.1亿美元。
会议室里,高管们熬得眼圈发黑,玩命地改着供应链方案。他们倒是想把生产线转到北卡州在建的新工厂,可那厂子最早也得2026年才冒烟。这意味着,至少在接下来一年多,美国人想买Ozempic,得先做好断货三成的心理准备。
欧洲药企的狼狈,只是冰山一角。在日本大阪,住友制药的算盘珠子都快敲碎了。他们家的抗癌药“甲磺酸伊马替尼”,去年在美国卖了8.7个亿。要是按100%的关税算,利润当场就得被砍掉一半,4.35亿美元,就这么蒸发了。
为了不血本无归,管理层心一横,停了两条对美生产线,把产能匀给了同样嗷嗷待哺的东南亚。他们也开始在美国找地方建厂,但谁心里都跟明镜似的,按FDA那套繁琐到令人发指的流程,新药厂从奠基到拿到许可,没28个月想都别想。这点时间,哪堵得上眼前的窟窿?
自家后院也着火
海外同行焦头烂额,按理说,美国的本土制造商们该开香槟了。俄亥俄州的帕卡公司,就是那个造彼得比尔特大卡车的,最近美国本土的订单确实像雪片一样飞来,同比暴增了35%。
但这看似甜蜜的胜利果实,咂摸一下,满嘴都是苦涩。公司想加两条生产线,撸起袖子加油干,却一头撞在现实的墙上。造卡车大梁的美国国产钢材,价格比去年贵了四成,一辆车凭空多出1.2万美元成本。
更要命的是,产线上急需的德国进口焊接机器人,因为关税,身价暴涨50%,原来三个月到货,现在得等半年。扩建计划只能干瞪眼地推迟。帕卡CEO在财报会上那叫一个无奈,关税带来的成本,正像个无底洞,飞快地吞噬着订单带来的那点甜头,公司今年的净利润,估计得下滑8%。
同样的剧本,在家具行业又演了一遍。北卡州的“AshleyFurniture”发现,进口橱柜是贵了,他们的市场份额是大了点,可利润空间却被原材料挤压得快没了。
他们用的美国本土木材,价格涨了22%;而离了就玩不转的越南进口五金件,因为关税,也涨了35%。里外里一扒拉,一套橱柜的成本就多了380美元。公司没办法,只能砍掉利润高的实木家具,改产廉价的人造板材货。可问题是,愿意为这种“消费降级”买单的顾客,连三成都不到,公司今年的销售额,预计也得跌个5%。
看不见的伤口最要命
如果说生产成本是看得见的刀伤,那关税对研发的扼杀,就是看不见却更致命的内伤。马萨诸塞州的生物科技公司“Biogen”,本来盘算着今年砸6.8亿美元,推进一款阿尔茨海默症新药的三期临床。
这笔钱里,有1.2亿是准备从瑞士进口一批高精度的检测设备。可100%的关税一来,预算直接翻倍。公司反复掂量,最后只能做出一个极其痛苦的决定:临床试验延长半年,顺手再砍掉另外两个早期研发项目。
“美国大概65%的医药研发设备都靠进口,关税让我们的研发成本平均涨了25%。”公司的研发总监一脸疲惫,“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这是在用病人的希望和未来做赌注。”他透露,今年已经有12家和他们类似的中小生物科技公司,叫停了新药研发,转头去生产那些利润高、风险低的仿制药。
这场关税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最终倒在了每个普通人的账单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报告说得很直白,这项关税政策,会让全球贸易成本增加1200亿美元,而这其中七成以上的代价,得由美国自家的企业和消费者来扛。
美国商务部的一份内部测算更是赤裸裸:关税调整,会直接让美国医药行业通胀率上升3.2%,卡车运输成本涨4.5%,家具价格涨5.8%。这跟特朗普政府当初信誓旦旦“降低通胀”的承诺,简直是天大的讽刺。
结语
更有意思的是,产业链重构的剧本,压根没按“美国产业回流”的路子演。是,有23家跨国药企宣布在美国建厂,总投资超过3500亿美元,可仔细一看,这些投资几乎全砸在生产环节,最核心的研发,没几个愿意搬过来。
而在卡车和家具行业,越来越多的企业学聪明了,他们跑到墨西哥和加拿大建起了“关税缓冲基地”,把生产环节拆散,利用北美自贸区的规则,完美规避了美国的关税壁垒。这种“区域化生产”的新玩法,正在一点点蚕食全球产业链的协同效率,长期看,只会让所有商品的价格越来越贵。
一场轰轰烈烈的“产业保卫战”,到头来,成了一场全民买单的闹剧。在这场混乱的自我折腾里,美国的普通人和本土企业,成了最大的冤大头。随着10月1日的钟声敲响,全球产业链的版图还将继续撕裂与重组,但它究竟能不能实现“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宏愿,恐怕谁的心里,都要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http://raimaz.com/chanpinzhanshi/64684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