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和欧洲有点无奈:俄乌搞到现在,局势慢慢明朗了

特朗普与普京那通一个半小时的电话,仿佛按下了俄乌局势的加速键。

2025年2月12日,刚上任的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宣布,美俄将启动谈判结束战争,“我们会先通知泽连斯基”。

几天后,美俄高层齐聚沙特利雅得,国务卿鲁比奥和俄外长拉夫罗夫坐在同一张谈判桌前,而乌克兰方面却坦言“不掌握细节”。

欧洲人突然发现自己被晾在了一边。

马克龙紧急召集欧洲领导人在巴黎开会,西班牙外长阿尔巴雷斯强调“不能奖励侵略”,德国默茨呼吁尽快安排美俄乌三边会谈。

但特朗普团队的态度很明确:欧洲参与有限,充其量只能旁听。

北约秘书长吕特一边说着要加强东翼防御,一边看着俄罗斯无人机闯入波兰领空。

泽连斯基的处境越来越尴尬。他坚持“不承认任何未经乌克兰同意的协议”,但现实是,战场上的砝码并不握在他手里。3月7日,乌美在沙特再度会谈,乌克兰同意30天有限停火,但普京只部分恢复黑海倡议。

谈判桌上的条件逐渐清晰:俄罗斯要求乌克兰放弃顿巴斯、缩减军队、承诺中立。

特朗普似乎失去了耐心。

他从最初推动停火转向施压基辅接受“全面和平协议”,甚至公开表示“责任在泽连斯基身上”。

8月15日,特朗普与普京在阿拉斯加峰会长时间会谈,双方都说“富有成效”,但最终没有达成协议。

普京提出冻结战线、不再攻击欧洲国家,而泽连斯基次日立即抛出他的“真正和平条件”:停止杀戮、释放战俘、归还被绑架儿童。

战场上,导弹和无人机仍在呼啸。

8月15日至16日夜间,俄罗斯发射85架无人机袭击乌克兰,乌军称击落61架,同时在苏梅前线反推2公里。

泽连斯基警告,俄军可能加大攻击以争取谈判筹码。

而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则称,和平谈判“现已暂停”,并暗示特朗普最初以为能快速解决问题,“后来意识到需要时间”。

欧洲的前期投入似乎正在打水漂。

波罗的海国家发表声明支持乌克兰主权,但声音被美俄主导的谈判浪潮淹没。

法国、德国等国家曾援助大量资金和武器,如今却难以影响进程,更别说收回“回报”。

特朗普政府却在讨论与乌克兰签署矿产收益分享协议,甚至让美国公司拥有乌克兰发电厂。

沙特作为调解人频频亮相,土耳其也曾被提议作为谈判地。

但普京始终没有完全答应停火,只同意部分恢复黑海倡议。

俄罗斯反复强调,要的是“永久协议”而非临时停火,要解决“长期安全问题”。

而乌克兰则坚持和平必须“持久”,不能只是暂停。

北约一边加强东翼防御,一边看着特朗普与普京直接对话。

英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国家前期提供大量援助,如今却难以挤进谈判桌。

中国继续保持中立,推动政治解决,在战后重建中扮演观察角色。

而美国在从冲突中抽身后,目标已明确转向其他地区。

欧洲国家开始强调“战略自主”,增加国防投入,但能否真正摆脱依赖仍存疑问。

国际政治的现实再次凸显:大国往往掌握游戏规则,而小国只能小心周旋。

就连英法德意这类自认为重要的国家,也难免被拿捏,更不用说菲律宾、越南或立陶宛等小国。

乌克兰的国土可能再也回不到战前状态。

顿巴斯地区或将归属俄罗斯,中部成为缓冲地带,西部由基辅实际控制。

加入北约短期无望,而欧盟成员资格或许还有一线希望。

欧洲面临与俄罗斯贸易的高价成本,重建份额还需看美国脸色。

战场上依然胶着,谈判桌上博弈继续。

特朗普从最初高调推动停火,到后来转向全面协议,再到将责任推给泽连斯基,策略变化明显。

普京一边谈一边打,既不愿全面停火,也不拒绝美国提议。

欧洲和乌克兰预感局势正在加速,却难以改变方向。

援助带条件,利益需交换。

美国通过协议在乌克兰、欧洲和俄罗斯之间谋取好处,矿产、能源、地缘影响力一一摆上货架。

前期付出众多的国家,如今只能吃哑巴亏。

而俄罗斯立足战场成果和国内经济,稳扎稳打追求自身目标。

战争已持续三年多,从2022年2月到2025年9月,依然没有明确终点。

但局势正在慢慢明朗:大国博弈中,小国往往最无奈。

乌克兰和欧洲的遭遇,再次印证了这一点。

http://raimaz.com/chanpinzhanshi/601352.html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