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新四军十三团遭伏击,交火后团长察觉情况异常:情报失误

1943年8月,新四军13团在六合桂子山布下埋伏,迎敌来自八百桥出动的日伪军。

原本以为只是一些零星的敌人被清剿,没想到枪声一响,情报全炸了锅。敌人不是几百人,而是快千人,还带着火炮呢。

征战之前的策划与安排

1943年8月17日,六合八百桥一带的情况有点不对劲。当地的组织传来的情报说,八百桥的据点里的日伪军打算趁着秋收之前,行动起来,“扫荡”附近的村庄,抢夺粮食。

情报上写得明明白白:一小队日军,加上伪军两连,总兵力大概两三百人。对长期在苏皖边境打游击的新四军第13团来说,这样的规模敌人,挺常见的。

第13团归属于新四军第二师第五旅,团部那阵儿就住在安徽天长县汉涧一带。

饶守坤团长收到情报后,觉得这是个好机会,敌人要离开据点,路上肯定会经过丘陵和水网区域,正好可以靠地形布置埋伏,狠狠打击敌方的有生力量。

部署一落实,二营和团侦察队提前占据了桂子山,站到了正面阵地上,主要任务是吸引敌人过来和进行拦击;一营和三营则偷偷埋伏在桂子山的四周,准备从两翼包抄,还要切断敌人的退路。

团直属的机枪排以及迫击炮班藏在后方隐蔽地点,等到敌人一踏入杀伤范围,就集中火力猛轰过去。

桂子山不算太高,但它是周边的制高点,山脚下一条土路延伸到八百桥。八月天热得让人难受,山坡上长满了腰高的杂草,蝉鸣声震得耳朵嗡嗡响。这样的环境对埋伏的部队很有利,方便悄悄接近敌人。

那晚,部队静悄悄地沿着山间推进,刺刀用布缠着,防止反光被敌人发现;水壶塞进衣服里,避免碰撞时发出响声。侦察队领路,熟悉的路线绕过敌人可能巡逻的路段。

到了凌晨两点,阵地都布置妥当了,有些人还能模糊听到远处八百桥据点传来的狗吠声。

团部的地图上画着一条简洁的敌军行进路线,起点是八百桥,沿着桂子山土路往南走,逐步向前推进。

饶守坤翻看着地图,眉头皱得紧紧的,也没多说话,只是提醒各营长:“等敌人到了山口的时候,别着急,等我发信号。”

枪声里藏着点奇怪的味道,不像一般的火药味,这里面似乎有点不同寻常的东西。

天刚亮时,侦察队在八百桥那边率先碰到敌人的前锋。几声短促的点射,子弹击中土路两旁的树干,溅起了木屑。侦察队一边还击一边往后撤,把敌人引向桂子山的前沿地带。

二营阵地上的机枪手早就趴在草丛里,汗水沿着脖子流下来,一收到信号,“哒嗒嗒”密集的子弹就扫过去。刚冲过来的敌人立刻倒下,有人被子弹击中,滚到土坡下面去了。

就这会儿,出点问题了,望远镜里看的敌人队伍,一拨接一拨,越积越长。山底下的土路上,除了前面那一批,后头还不断有穿着灰色军服的人群在飞快地往前赶。

过了一会儿,阵地东边传来了爆炸的声音,那是日军用的小口径火炮在试射。

饶守坤一开始觉得情报肯定出错了,敌人兵力可不止几百,实际上快近千了,还夹杂着日军和大量伪军,再加上重火力。这可不是一般的小动作,明显像是一场准备充分的大规模“扫荡”。

局势变得紧张起来,原先计划的一翼包抄不得不改成正面迎战,二营全力开火,可敌人数实在太多,子弹像扔进河里的石子一样,没多久就被人海给挡住了。

在桂子山西侧,五连和六连占据的丁家山头变成了另一个重要的阵地。敌人想从那里绕过去,堵住第13团的后路,炮弹不断地击碎土块,机枪阵地一遍遍被炸得硝烟弥漫。

西面高地上的士兵们只好匍匐在弹坑中反击,泥土和硝烟夹杂着,呛得人眼睛都红了。

团部借着通讯员传达了个调动指令:一营沿着山下的道路发动正面突击,把敌人队形拆散;三营则从北面的高地下撤,堵住敌人后方可能会走的路。

这是一次挺刺激的机动,要是搞砸了,整个团可能就被压在山上了。

日军的旗子在远处摇曳着,那是第61师团步兵第149联队的标志。后来查阅的日军战史证明,当天参加作战的确实是该联队的第三大队。

敌人队伍排列得非常整齐,火力配合得也很默契,这也就难怪第13团一开始就感受到压力。他们面对的可不是松散的伪军,而是装备精良、训练扎实的日军主力部队。

战斗一直持续到中午,局势依然紧张。山间回响着密集的枪声,炮弹在山坡上炸出一片片黑色焦痕。

饶守坤站在临时指挥点上,平静地盯着敌军的前进路线。他很清楚,这次伏击不再是按原定安排来搞了,而是与时间拼跑,得在被包围之前搞出个缺口。

白天激战不停,阵地上拼得焦头烂额,硬是咬住不放。

九点钟一到,桂子山上金灿灿的阳光已经把阵地晒得直发烫。二营的子弹箱一个又一个快见底了,通讯员背着新装的弹匣翻越山脊,差点被迫击炮的弹片打掉帽檐。

山脚下,日军的炮兵阵地一览无余,那火力像剪刀一样一寸一寸撕裂山坡上的掩体。

丁家山头的五连和六连已经连续遭遇了三轮猛烈冲击。机枪手的手掌被枪管烫得火辣辣的,只能用布条缠着,端着枪继续射击。

阵地前的灌木全都被子弹劈开了,露出光秃秃的树桩。敌人老是试图绕到旁边,每次被打退了,就在炮火的掩护下在组织新一轮攻势。

一营的突击队走了条土路绕到山下,从正面强行冲入敌军阵列。出击之前,士兵们用刺刀在地上画了一条线,“冲过去就别回头”,这可是临时敲定的信号哦。

冲锋哨一吹响,一排人似乎像被弹断的弦一样冲了出去,枪声和喊声混成一片。敌人的队伍短暂被划开,一营占据了路口,机枪随即封死了通道。

三营接到指示后,沿着北面高地机动,意图截断敌人可能的退路。那片地势起伏不平,沟壑纵横,营里的战士们背着机枪和迫击炮零件,翻山越岭,跑得飞快。

他们得赶在敌人增援赶到之前,把北面堵住,否则整个战局就会被敌人包了个严严实实。

桂子山阵地的压力稍微减轻了一点,可饶守坤心里清楚,这也只是暂时的。

敌人的炮火逐渐覆盖了一营和三营之间那片空隙,迫击炮弹在泥地里炸出了一个接一个的深坑。阵地上的电台也被震坏了,通讯员只得跑腿去传达命令。

下午时分,日军展开了最大规模的突击,十几挺机枪齐刷刷地扫射,火力点从正面、东边和西边一起压下来,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五连阵地上,轻机枪手中弹倒地,副射手迅速接过机枪继续开火。二营阵地上,掷弹筒的发射手用残存的几发弹药,击碎了敌人攀爬的队伍。

山上的空气中夹杂着火药和泥土的腥味,汗水顺着脸颊淌下来,咸得嘴里都特别难受。有些人在战壕里喘得喘不过气来,有的人干脆把帽子扔掉,光着脑袋迎着烈日射击。

大家都明白,要是阵地败了,不仅仅是退几步那么简单,最终可能就会整个局面崩溃。

局势逆转了,也意味着走出了困境。

大概在下午三点左右,北边高地传来三营的信号枪声,表明他们搞定了卡口,敌人的包围圈被迫缩小,攻势也放缓了些。

饶守坤立马下达指令,全队按照预先安排的路线向西南方向撤退,还借助一营的火力进行掩护。

撤退可不是溃逃,各个营分头行动,有的段落撤下,掩护组和主力轮流前进。五连和六连走在前面,二营则在后方坚守阵地。一营的机枪和掷弹筒不断对敌人的追击队伍进行火力打击,把敌人压在山谷中,不敢轻举妄动。

一直打到天色暗下来,团部的记录显示,敌人被打伤了三百多人的话,但第13团也挺惨,牺牲了不少骨干。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战斗揭露了情报体系的漏洞,敌军的规模和装备完全超出了之前的估算。

战后,南京地方志部门从收集到的日军《战记:甲府联队》资料中查明,那天参加作战的部队是第61师团步兵第149联队第三大队。

日方的记载确认了新四军“冲锋相当勇敢”,还详细描写了桂子山阻击战的激烈程度。这份资料让后人首次从对手的角度,窥见了那天战场的真情实况。

现在,六合区金牛湖街道的桂子山烈士陵园里竖着一座纪念碑,上面刻满了牺牲者的名字。走近一看,还能看到弹痕和斑驳的石面,那都是七十多年前留下的痕迹。

那次伏击,既算得上一场激烈的战斗,也算得上一场情报走漏导致的艰难战役。

http://raimaz.com/chanpinzhanshi/451788.html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