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狂买130亿中国ETF背后:低估值诱惑与“踏空恐惧”的博弈
当全球资本突然掉头涌入中国资产,这究竟是价值发现的开始,还是又一场短暂的投机狂欢?过去一个月,美国上市的KWEB、MCHI、FXI三只中国ETF疯狂吸金130亿元人民币,其中互联网ETF占比高达64%。但与此同时,杠杆产品YINN和A股直接挂钩的ASHR却持续失血。这种冰火两重天的资金流向,隐藏着怎样的市场密码?
现象拆解:三大ETF单月吸金130亿的"异常信号"
资金流动曲线揭示了一个戏剧性的转折点。7月以来,KWEB单只ETF就吸纳11.64亿美元,其规模已膨胀至80.2亿美元。MCHI和FXI分别获得5.81亿和6909万美元净流入,三者在8月15日单日就斩获3.22亿美元。这种加速入场趋势与韩国散户的抢筹行为形成共振——8月前18天,韩国投资者对前十大A股的净买入额已达2103万美元,超过7月整月水平。
结构性分化同样值得警惕。跟踪沪深300指数的ASHR同期遭遇6519万美元净流出,三倍杠杆产品YINN失血3668万美元。这种分化暗示外资更青睐估值折价更深的离岸中概股,而非直接参与A股市场。资金用脚投票的背后,是对不同中国资产风险收益比的精确计算。
底层逻辑:资金突然转向的三大驱动力
估值洼地效应构成最直接的吸引力。MSCI中国指数12.1倍的远期市盈率,较标普500指数21.3倍存在近50%折价。阿里巴巴等头部中概股市净率仅为0.7倍,处于历史极低分位。这种估值差在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的背景下,形成强烈的套利诱惑。
政策转向预期正在重塑市场情绪。"反内卷"政策对互联网平台估值的修复作用显著,证监会推动提高股东回报等资本市场改革,释放出监管环境改善的明确信号。迈克尔·巴里等逆向投资者已用行动表态——这位"大空头"原型人物二季度大举买入阿里巴巴和京东看涨期权。
全球配置再平衡的需求不容忽视。当印度股市PE高达24倍,部分资金开始担忧新兴市场过热风险。EPFR数据显示全球主动基金对中国股票配置比例仅6.4%,低于基准330个基点,这种极端低配状态本身就孕育着均值回归动能。
资金图谱:谁在买?怎么买?
高盛主经纪商数据揭开了对冲基金的操作密码。过去7周对冲基金以1.9:1的比例同步进行多头建仓和空头回补,其中FXI和GXC成为主要工具。这种双向操作显示机构投资者并非单纯看多,而是在博弈短期估值修复。
韩国散户的FOMO情绪(害怕错过)形成另一股力量。8月他们重点抢筹中际旭创、比亚迪和恒瑞医药,单日最高净买入达370万美元。这种散户热情与2015年A股牛市前夜的海外资金行为有相似之处。
但配置型资金的缺席构成隐忧。尽管7月全球主动基金对中国配置有所回升,但6.4%的仓位仍处于十年13%分位。新加坡基金经理接到牛市咨询的同时,美国客户仍保持沉默,这种区域差异反映出战略资金尚未全面转向。
市场温差:130亿背后的分歧与隐患
香港市场的资金流向呈现矛盾图景。虽然ETF持续吸金,但主动管理型基金仍在净卖出。这种分歧在ASHR的持续流出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跟踪A股的ETF未能分享资金流入盛宴,暗示外资对在岸资产仍存戒心。
三大风险点正在考验这轮资金流入的持续性。经济数据回暖的强度尚待验证,地缘政治扰动因素未消,而全球主动基金330个基点的配置缺口修复需要更坚实的信心支撑。当前流入更像是战术性调仓,而非战略性转向。
趋势推演:130亿是起点还是终点?
从交易层面看,空头回补仍有空间。当前空头覆盖度约62%,若市场情绪持续改善,平仓动能可能推动第二波流入潮。MSCI中国指数盈利预测调升幅度将是中期关键观察点,而全球主动基金的配置缺口修复可能贯穿整个三季度。
历史经验显示,极端低配后的资金回流往往具有持续性。但真正的转折点需要两个信号确认:一是ASHR资金流向逆转,二是配置型资金持续增配。当下130亿的流入或许只是序曲,市场正在等待更响亮的乐章。
http://raimaz.com/chanpinzhanshi/388278.html